(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隨着鐵路的伸延,香港不同社區都陷入了發展主義的宿命,樓價上漲的同時,以商場、高樓、連鎖店等元素共構的社區面貌亦漸顯單一。屯馬綫全綫自去年開通後,新的商舖與單位「興奮」地湧進土瓜灣,令這個社區落入了新舊的狹縫下,無可避免地走向城市化。

「在土瓜灣從事不同藝術設計實驗時,我們是很自由的。」即使如此,紮根土瓜灣的「樂在製造社會設計及研習所」管事及研究部主管吳伯風(Paddy),仍然如此堅信。闖進一棟外表甚富年代感的工廈,裏頭的升降機緩慢移動,出入仍需靠人手拉閘,但假若你帶點耐心,嘗試從不同的樓層走出去,卻會發現這裏到處都藏有極具特色的小店,例如滿佈舊物的「夕拾」、數位製造實驗室「FabLab」等,連繫不同藝術設計工作室的「樂在製造」也是其中之一。

「其實土瓜灣是一個新舊夾雜的地方,它既是一個草根的社區,卻越來越中產化,同時在文化上亦有一定的開放性。這裏還有不少工廈,養活了很多藝文團體,讓他們在這裏從事自己的工作。」隨着「樂在製造」以《樂在做__》為題,連繫區內小店,發掘本地社區的文創特色,Paddy也漸對土瓜灣產生了不一樣的印象。

土瓜灣出產的文創設計產品。

床位上舉行的市集 「麻雀客棧」的創意空間

在今年「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中,多個土瓜灣的文創單位結合起來,舉辦市集、工作坊、展覽等活動,以嶄新的角度發掘土瓜灣不為人知的特色。例如「麻雀客棧」把市集從公共空間帶入青年旅舍,以床位作店舖,在這個週末(11月26、27日)舉行一連兩日的市集,販售土瓜灣出品的手作。

「市集中的產品會擺放在我們的床位上,上、下格分別是不同的店舖,店主可以把物品吊下來給參加者看,或直接坐在上層介紹自己的產品。」主理人Iris So對活動甚感期待,她表示,這次的市集有不少新加入的創意設計單位,而他們出售的產品均極具獨特性,令她也忍不住想購買。「尤其我們的員工也擔心自己到時會破產。」Iris笑言。

「麻雀客棧」主理人Iris So

在2014年開張的麻雀客棧,最初因土瓜灣租金便宜而選擇落戶於此,務求營造一個寬敞的共享空間,能讓遊客與區內街坊在此休息或交流。「土瓜灣與別的旅遊區很不一樣,因為這裏主要以居民、住宅為主,沒甚麼旅遊景點,卻反而能帶來真實的本地面貌給外國遊客,讓他們享有旅遊區以外的體會。」

從小就住在土瓜灣的Iris,常聽別人說土瓜灣是一個「你沒甚麼特別事情不會來的地方」。但落戶這區久了,對區內特色產生更深入的認知,令她渴望打破這樣的印象:「土瓜灣其實不是一個枯燥、沒有特別事情發生的地方,你也可以在這裏找到這個地方的樂趣。」

文創單位湧現 土瓜灣的特有面貌

社區文化看似走向沙漠化,其實狹縫裏不斷有新的文創單位滋生。這些單位看似是外來者,卻得到街坊寬容接受,因此與區內的樸素氛圍融合起來,產生與別不同的面貌。除了為大眾熟知的牛棚藝術村外,在土瓜灣中尚有更多小店藏身於工廈裏,從區內的歷史基礎汲取養份,並相互連結,不斷擴大成新的文化網絡。

麻雀雖小、五臟俱存,加以土瓜灣的人情味,是不少人對於這一區的共有印象。例如住在新界西的Jessica,直言土瓜灣對她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地方,直至她從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畢業後,加入樂在製造並帶領「器物共生」活動,才透過與不同店舖和參加者的接觸,進一步認識這個社區。

(左至右)「樂在製造社會設計及研習所」管事及研究部主管吳伯風(Paddy)、樂在製造Maker見習生 Jessica Wong

「器物共生」是樂在製造的「三個限時設計室」活動之一,讓社區老手與素人合作,透過文藝刊物、產品設計及展覽籌劃,試圖提出新的文化潮流。

不同的創意小店各施創意,希望讓大眾看到土瓜灣在設計和創作領域上的多元性。這些創意元素不斷增新,但對於Patty來說,其實都只是為了凸顯土瓜灣原有的特質:「我們不需要有多餘的東西來粉飾這個地方。嘗試來到這裏,感受這個地方本身的特質吧。除了由大眾傳媒來告訴公眾,這裏有甚麼可以看或購買、在哪裏可以打卡之外,其實還能從更立體的角度,親身了解這裏的合作單位,知道他們正在經營不同的文化事業。」

設計營商周城區活動 2022 x 樂在製造《樂在・做_》
日期:即日至2022年12月
詳情:https://www.bodwcityprog.com/article/index/tc/CREATION-TO-EMERGE

網站:www.bodwcityprog.co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bodwcityprogramm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bodw.cityprog/ @bodw.citypro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