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迫使人們保持社交距離,但對於香港藝術館的展品來說,「距離」也是一種浪漫。
觀賞體驗和展品安全,經常處於拉鋸的兩極。在一個展覽中,每件作品在光環的包圍下成為焦點,但在展品之外,許多不為人知的角落中其實也藏有精彩的細節,甚至在觀眾眼中越不起眼,它們便越反映出策展團隊細心佈下的心思。
與藝術品拉開一段距離,把目光稍微轉向那些角落,一些習以為常的風景──例如在展廳一隅緊守崗位的保安員、隨時出現並解答市民疑難的大使,以至不曾露面卻對展覽佈置影響深遠的設計師──都是維持這段「浪漫距離」時不可或缺的一員。
自言角色較「隱形」的香港藝術館高級設計師温美霞,這次就細訴展覽以至藝術館內那些「隱形」的設計巧思:如何讓獨樹一格的傳統文物顯得親民?怎樣尊重當代作品的「comfort zone」?而身居前線的助理保安主任呂錦春(春姐),以及在藝術館各處回答觀眾問題並給予指引的高級大使謝淑貞,維護展品和觀眾安全的同時,也對各種打卡位、觀眾的互動與環境特色別有一番體會。過往常默默守護展品的她們,這回由「最浪漫的社交距離」說起,以不同視角構成香港藝術館內的獨有故事。

由超距離到零距離 展覽背後的拉鋸
每一次策劃展覽時,策展團隊大多由主題概念與展品角度出發,希望將藝術家原有的訊息呈現給觀眾,然而因應不同場地與展品的條件狀況,有些展品能處於可以觸碰的「零距離」,有些卻是只能遠觀並維持一段最合適的距離以保護展品及觀眾,例如要放進展櫃、設置界線、保安員手持「不准觸碰」手牌提醒觀眾等。這時設計師的角度尤其重要,以專業知識出發,平衡展品維護與塑造觀眾最佳的體驗。

「例如剛結束的『物色──館藏文物的色彩美學』展覽中,我們特別訂造弧形展示櫃將展品呈現,讓觀眾有被包圍之感,同時帶來強烈的單色視覺效果。另外我們會把大型的作品放得較遠,精緻的則靠近觀眾,形成展示上的視覺深度。」

將展品最好的狀態呈現給觀眾是整個團隊的共同目標,但是彼此之間偶爾亦有角力,如温美霞講述:「例如我希望將一隻瓷碟直立呈現,文物修復員卻想將之平躺,後來平衡兩者意見,只好在下面放一塊鏡子,透過鏡子反射讓觀眾看到背面的紋飾。在光線、角度、放置時間上,我們與修復員常有討論,一方想保護作品本身,一方則想更清晰地將之呈現。」
藝術品與觀眾之間的「社交距離」並非一成不變,遇到鼓勵觀眾置身其中的展品時,距離也就隨之拉近。謝淑貞對於香港藝術家管偉邦的裝置作品《爽氣入竹林》記憶猶新,這件作品曾在2019年香港藝術館的「原典變奏──香港視點」展覽中展出。她回憶,雖然當時旁邊設有指示線,但觀眾起初大多猶豫不進,這時大使便會建議觀眾走近感受,又或自己先走進去,讓觀眾知道可以靠近:「有一位帶同女兒參觀的外籍父親跟我們說,這份作品令他印象深刻,因為大多展品不能被觸碰,只能遠觀,這次歡迎觀眾走進竹林感受,感覺與別不同。我們觀察時亦看到,當觀眾走進去時會牽起一陣風,令作品整體的呈現效果很好。看到觀眾參與其中時,我也感覺很高興。」

與環境相融的藝術館細節
除了與展品配合,一些展覽亦會與香港藝術館的建築或四周環境相呼應。温美霞由建築外觀說起,揭露一些展示上的細節。香港藝術館翻新後,會把建築意念融入展覽中,例如別館的九米高展廳,同時設有天窗,佈展時設計師會考慮到作品與外面環境的關係,觀眾觀看展覽之餘也看到外面的環境。而藝術館外牆的玻璃幕牆和入口處,都不時會因應不同的展覽而換上新裝,設計師每次都花心思設計,「例如剛舉行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走進巴洛克──卡波迪蒙特博物館珍藏展』,我們在藝術館的正門入口處,用黑色的支柱簡潔地講述展覽名稱,避免一次傳達太多資訊。」


當建築物特色化成觀賞體驗的一部分,經常與觀眾接觸的謝淑貞更發現,有時連自己都沒意識到的細節,卻有細心的觀眾自行發掘到,再跟同行的朋友分享。而在香港藝術館工作了十年的保安員春姐,直言藝術館翻新後仍選擇回到這裏工作,就是因為喜歡館中的環境,尤其當臨海玻璃窗變得更寬闊和開揚後,整個景色更蔚為壯觀。春姐日常工作的地點位於藝術館五樓可飽覽維港二百七十度海景的落地玻璃展覽廳,春姐特別喜歡這一層的環境。「可能出於藝術帶來的氣氛,能夠讓人靜下心來欣賞。我很喜歡藝術館舒適的感覺,站在展廳中的不同位置,觀看作品時都有所不同,不斷帶來新的感受。」春姐也是喜愛藝術之人,指自己喜歡當代藝術,有時也愛觀看書畫。

近期五樓正進行「字由人──漢字創意集」展覽,由於展中設有不少書畫作品,無法長期接觸陽光,但為了善用這層的開闊環境與自然光,設計師亦在展覽中暗藏了心思。温美霞指,佈展時希望利用整個大環境阻隔紫外線:「我們與修復員反覆測試,Freeman(展覽客席策展人劉小康)亦在策展展品陳列方面作調整,盡量減少陽光對展品的影響,但光線仍好像無孔不入,後來我們設置半簾,同時在玻璃窗上張貼了防UV膠片,讓觀眾既能看到外面的景色,我們又能保護展品。」

多元角色構成的觀賞體驗
觀眾走訪香港藝術館時,未必留意到隱藏的設計細節,但這些細微的元素,既能滿足藝術館保護展品的初衷,也能提升觀眾的觀賞體驗。至於站在前線的大使和保安,作為最直接知道觀眾想法及需要的人,亦不時將觀眾的建議傳達給藝術館,儘管可能只是細微的事情,諸如字體大小、資訊呈現的多寡,都是寶貴的意見,讓展覽為參觀者提供更好觀賞體驗的參考。

謝淑貞更稱,觀眾們的背景不同,而且觀察入微,有時甚至會反過來影響她自身的觀看感受:「有些觀眾對展品的背景有所研究,觀看後會把感受告訴我們,例如毛筆勾勒的技巧,令我們也有得益。我們看到的或許是一幅畫,但他們看到背後更多的故事,或有自己的體驗,非常有趣。」由隱形後盾到前線,不論是甚少露面的設計師,還是我們並不陌生的保安和大使,對於藏品的展示和保護各司其職,下次到香港藝術館觀看展覽時,除了展品本身,也可嘗試發掘潛藏各處的細節特色。
部分圖片源自香港藝術館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系列回顧:
【館長訪談】六十周年回首 在「焦點以外」講述更多香港藝術館的故事:https://wp.me/p9oTr7-90J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1】「最難得的禮物」:心血變成展品 焦點以外原來藏「情」史:https://wp.me/p9oTr7-98F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2】「最隱形的後盾」:一次大陣仗的螞蟻搬家 看不見的幕後細節:https://wp.me/p9oTr7-9ve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3】「最意想不到的藏品」:當代藝術的收藏角力 如何平衡策展與修復?:https://wp.me/p9oTr7-9FO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4】「最忠實的觀眾」:畫作以外的吳冠中 觀眾眼中大師的藝術生命:https://wp.me/p9oTr7-9Pq
【10個香港藝術館之最・5】「最無微不至的藏品總管」:貼身照料逾萬組珍品 最高規格的日常待遇:https://wp.me/p9oTr7-9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