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製服裝(Couture)是嚴格針黹絕活的手作成就。來自法文的Haute Couture(高級訂製服裝)更是時尚界最高規格的文化結晶,對於設計、造工、手藝等要求是非常嚴謹,更是個受法律保護的專有名詞。K11 MUSEA 與 英國殿堂 V&A 博物館聯手舉行一個特別的展覽,更似是一場橫跨200年歷史的訂製時裝的對話,文化者更有幸跟是次的設計總監、神級美術指導張叔平進行了一個專訪。

和王家衛等大導演合作無間,由《旺角卡門》(1988)、《東邪西毒》(1994)等,曾獲頒香港電影金像獎與台灣金馬獎的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獎及最佳剪接獎逾20多次。電影是張叔平的舞台,如今卻轉移至展覽場,張叔平坦言把美學概念化成展品講故事,是另一種有趣的挑戰。

學以致用 有趣挑戰

「我一直在香港得益咁多、睇到咁多嘢、聽到咁多嘢、學到咁多嘢,現在俾機會我呈現出來,這機遇幾難得。」張叔平謙說。跨時代傳奇時裝珍藏展「The Love of Couture: Artisanship in Fashion Beyond Time」,是一場跨越時間的東西文化交流會,藉以向時裝的影響力致敬。除了12件來自V&A的展品外,張叔平亦嚴選了六位時裝設計師,各自以作品與今昔Couture 匠人對話與致敬。

專訪前一刻,張叔平仍在努力為放置於展覽中央、其首個創作的燈光裝置作品《Love After Love》作最後修飾,當天他已為作品通宵工作到凌晨五點,這種「張叔平式執著」正好回應了匠人藝術家的專業態度。

「做裝置原來好好玩。」張叔平倦極仍顯露童心。「好難解釋創作理念,比較抽象。看到當代的時裝我想到unisex,連結這個世界無分性別、國界等等的聯想,圓波型就好比一個世界。」

談到是次策展機緣,阿叔指是新世界集團執行董事鄭志剛找他合作,他覺得「把美學概念變成實際的展覽很有趣所以接受挑戰。」策展過程也秉承他一貫電影作風,以經典詩意故事敘述手法為展覽寫下「劇本」,以諾貝爾獎得獎者著名詩人Derek Walcott詩作《Love After Love》為構思藍圖,從而寫下一幕幕關於時裝、工藝、文化、創意的「劇情」,相識幾十年摯友林青霞、劉嘉珍等更率先欣賞是次時裝珍藏展。

「然後」是情感延伸

談到他首個燈光裝置的創作理念,張叔平先緩緩解構裝置的名稱:「Love after Love,Joy after Joy, sex after sex, madness after madness,『然後』 是一個字與情感的延伸,代表着世界的遼闊。」阿叔續說,期望每位觀眾:「觀展後拎走的東西都不同,有些人感受環境、有些人看衣服、有些人審視歷史、有些人着意時裝在現代的藝術語言,各取所好。」

V&A 博物館在這次展覽藉著借出館藏啟發新一代設計師,亦為大眾帶來探索 1830 年代至 1960 年代時裝工藝與紡織歷史進程與蛻變的珍貴機會。12 件別具歷史價值的手工訂製珍藏首度於香港公開展出,由1830年代至「黃金高訂時代」的時尚演進。 同時展覽也選了六位設計師展示當代實力,包括小泉智貴 、戚玥琪、 岡崎龍之介、Celine Kwan、李森森、Sohee Park 。他們將從 V&A 博物館歷代英國及法國女裝珍藏中擷取靈感,以亞洲文化觸覺及個人設計美學,創作全新高訂服飾。

古老與當代前衛時裝並排展開對話,阿叔希望呈現時裝美學的無限可能性。「齋展示衣裝好悶,我想諗不同方法,令整個展覽引發觀者的感受。從展覽中可以看到以前設計比較拘謹,現在時裝好開放、好有創意、大膽和無邊界,甚至是一件可收藏的藝術品,不是著出街的,好似Dior 好多衫是用來儲不是用來穿的。」

「無想過出時裝品牌」

曾經在無數電影呈現美學哲理,把華衣美飾配上一個又一個經典角色,但張叔平坦言從無考慮過要打做一個「張叔平品牌」進軍時尚界:「我只想買衫唔想做衫!哈哈!有太多時裝設計師我好admire ,不用成為他們一員。」他又認為香港年輕時裝設計、電影、繪畫等等,已有「一齊衝出外面」的名堂,未來機會處處。

對於美的看法?阿叔的哲學有點佛系,有一套自家審美標準的他認為:「美是一種感受。」

「The Love of Couture: Artisanship in Fashion Beyond Time」
日期:即日至 1 月 29 日
地點:K11 MUSEA 6 樓 Art & Cultural Centre
票價:HK$150 (學生、老人特惠門票HK$75 )
每小時均設英語或粵語導賞團。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採訪、撰文:鄭天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