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雕塑大師朱銘上周六(22日)因病輕生與世長辭,享壽 85 歲。他的作品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技法,深藏中國哲學與東方精神,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在當代藝術史上留下重要一頁。身老心不老的他,生前常勉勵藝術家要力求創新打破既有框框,近年不斷挑戰陶土、海綿、銅、不鏽鋼、保利龍等新媒介,創作熱情至死不曾熄滅。文化者特意為文,回顧這位智者一生留下的足印,看他為香港人帶來的藝術與啟示。
未完成的《人間系列》 親民貼地的公共藝術
朱銘說:「我為甚麼要刻《人間》呢?我認為須刻一些生活的東西……《人間》比較生活化,製作態度也比較接近現代雕刻的理念──隨興而自由,這樣的態度就是現代雕刻的精神,也是屬於現代生活的精神。」
藝術源自生活,《人間系列》回歸日常生活本身,取材自老百姓的民間百態,以簡單的線條和五官,生動描繪出人間的多樣性及動態美感,構成一種獨具東方特質的日常生活美學。系列自八十年代以來不斷推陳出新,至今已創作出白領、女性、情人、僧侶、運動員、舞蹈員、科學家、軍人等數百件作品,展現各行各業的眾生相,充滿著對生活週遭的關懷。
《人間系列》中香港人最熟悉的作品,相信是矗立於尖沙嘴文化中心外的《排隊》,行列中的人物除了有鮮豔的服裝顏色,配搭的配件亦相當仔細。隊中戴鴨舌帽穿牛仔褲的一位,更相當有藝術家本人的影子,給予觀者想像空間。《排隊》更留有一個空位容讓遊人列隊拍照,是相當親民的作品,常吸引人群駐足打卡,體現了公共藝術與環境交融的旨趣。
《仲門》成抗爭 backdrop 中大人集體回憶
另一在港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朱銘作品,莫過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地標──立於「烽火台」的《仲門》,由建築師司徒惠捐贈,是朱銘《太極系列》中《拱門》系列作品的首件作品,1987 年起擺放在百萬大道的大學圖書館正門前。
《仲門》原名是《門》,外形如兩人對招,跟學術切磋砥礪的精神暗通。中大生之間有一流傳甚廣的都市傳說,在學的學生如果向大學圖書館方向穿過《仲門》會得到一級榮譽畢業,向科學館方向穿過《仲門》就不能畢業,甚至會招致不幸。2006 年,朱銘到中大為雕塑進行翻新工程時聽聞這傳說,為了讓學生覺得這雕塑是可親近和穿越的,便把它重新命名為《仲門》,英名「Gate of Wisdom」,意即智慧之門,穿越過去就代表開竅,他打趣道:「從那裡穿過去之後,一定包準你會畢業的。」許多畢業生拍畢業照時爭先越過《仲門》,紀念自己完成求學階段步入社會,是不少學子的集體回憶。2008年,因應大學改制,校方擬擴建大學圖書館,計劃拆除烽火台及暫時搬動《仲門》,引起中大生激烈反對,足見《仲門》不只是一件藝術品,更在中大人心目中留有重要地位。
《仲門》立於百萬大道近四十載,自八十年代末起見證著發生於中大的重要歷史時刻,城市研究者黃宇軒形容,如同「各種烽火的 backdrop」。它歷年來見證過反對四改三集會、八九民運、港事顧問事件、反廿三條抗爭等。每逢學界大型示威,《仲門》都會被掛上示威標語,2012 年大專「反國教」罷課時,《仲門》被掛上「抗殖反國教,大專生罷課」的直幡。2014 年雨傘運動前夕大專罷課,《仲門》上有「罷課抗爭」的橫額。2019 年反修例運動時則被繫上「香港人反抗」標語,雕塑成為民主女神像以外,校園內另一抗爭象徵。
風格在我心 藝術家要找到自己
談到朱銘的美學體悟,莫過於「藝術即修行」,也是他的人生信仰:「我一生所奉獻的語言,不是雕刻或繪畫語言,而是以修行為中心思想,一以貫之的藝術語言。」他提到一句老話:「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謂「修行」,就是拋開自己所學過的,如同宗教所說的放下雜念,才能融會貫通,激發出屬於自己的創作,否則空有技術,則無法達至藝術的最高境界。「人的腦袋裏裝了太多東西,老師教的、在外面所吸收的,都記在腦中,一動腦筋,這些東西都跑出來干擾,沒辦法控制。動刀稍為慢了半拍,楊(英風)老師所教的方法就跑出來。這樣的作品就有別人的影子。要讓思想跟不上我的刀,就能把思想成見甩掉。」他指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不用擔心有別人的影子,「你自己就是寶!最重要是找到自己,風格在我心,人家怎麼畫,怎麼用色,想表達甚麼,都是別人的,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
籲年輕人勿忘東方根本
很多人一直提到雕塑大師楊英風對朱銘的影響,但是朱銘始終沒有忘記第一位師父,廟宇雕刻師李金川,向他傳授傳統木刻技藝。朱銘的藝術品富含中國形象、台灣思維,《太極系列》作品,對招動作就融合了西方現代造型技法,表現出太極的精神力量,體現出中西合壁的藝術面貌。楊英風重精神、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地影響朱銘,楊所說的「天人合一」,是東方精神的展現,朱銘認為當今許多年輕人學院出來後一開始就要搞裝置藝術、前衛藝術,師從西方,與中國精神絕緣,是相當可惜的事。朱銘除了雕刻,平時也接觸詩文、練書法、畫水墨畫、研究傳統戲劇,「這就是自我修練的功夫,要用修行的態度,每天每天去做這些文化藝術訓練,才能很徹底的掌握東方精神的奧妙,這樣才能夠自然而然的轉換運用在你的創作上。」他語重心長叮囑後輩,不一定要學習傳統技藝,但至少不能排拒自己的東方身份:「一定要繼承、徹底了解,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畢生最大作品 建朱銘美術館垂範後世
朱銘認為自身成就來自於台灣社會,因此希望創立美術館回饋台灣,他傾盡心血,自掏腰包投入畢生積蓄,以十二年的時間,從買地、建築工程規劃,以至安置一磚一瓦,都由他一手一腳包辦。他更寧願丟掉賺錢的機會,將美術館及超過 2,500 件作品捐予財團法人朱銘文教基金會,為作品建設一個永久的歸宿,永垂後世。1999 年,朱銘美術館在新北市金山正式開幕,成為他畢生最大的作品,更並獲得當年日本東京創新大獎(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獎。
朱銘美術館不只針對成人觀眾,亦致力於推廣雕塑藝術及兒童藝術教育,體現了朱銘的美學觀──種活藝術的種子在心田:「最重要的就是有所傳承,美術館的價值也就在這裡。」朱銘說,藝術教育實質上也是一種心靈教育,在於發現天性,尋找自己創造的喜悅,這個創造可以用於文學、科學,用於經營管理、醫學研究,適用於各行各業,每一個人都能各有所為。他勉勵藝術家要發揮本性,也要有膽量和堅定,更需要具備包容心,包容創新,嘗試多元的創作方式。
人生如戲,朱銘美術館就是他個人的舞台,他曾說過:「未來如果生命有那麼長的話,我將一直刻到不能刻才停止,一齣接一齣地演下去!」藝術千秋,人生朝露。願朱銘老師離苦得樂,得享真正的自由。
撰文:蘇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