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古今中外,月亮一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歷來一眾畫家詩人,圍繞着月光,創造了無數優秀的作品。

19世紀法國小說家莫泊桑便曾以月亮之名,寫出短篇小說《月光》(Clair de Lune),描述一位保守固執的天主教神父馬里尼昂長老,原本篤信教條與禁慾,卻在皎潔月色下,受到一對少男少女的美好愛情所打動。

出色的藝術流芳千秋,一如月亮輪轉不休,相隔兩個世紀後,莫泊桑筆下的月色,仍然啟發到本地音樂家江逸天創作出一場當代音樂和舞蹈對話的作品《His Temple》。此作由舞蹈藝術家王榮祿和譚之卓以身體展開對話,同時邀請林嘉欣聲演她與江逸天合寫的劇本,嘗試通過專注與痴迷的角度去理解何謂美,並追尋純粹的愛與工藝的關係。

靈魂沉浸於黑暗的微光

筆者與江逸天認識已久,印象中甚少在日光日白見面,即使拜訪其工作室,也是整日昏昏暗暗,經常有衝動想幫他開燈和拉開窗簾,難怪他個⼈⾳樂品牌也叫「天黑音樂(Raven &The Sea Music Production)」。

他對月色的痴迷,在他早期舉辦的音樂會《以詩之名 · 呼求繁星》、第一首歌曲《Searching For The Raven》,以至近期的歌曲都能感受得到。管弦樂式的編曲及具詩意的小說體歌詞,充滿電影感,在壓迫的香港創作出一個靜謐深邃的暗黑世界。

形體與聲音的一體

早前筆者探訪《His Temple》的綵排,綵排在幽暗燭光下進行,猶如淡淡的月光輕柔地罩在排練室,月光拉長了舞者的身影,身影伴隨音樂飄擺,現場的燈光和小物件都成了創作者即興創作的素材,共同以形體、聲音與光影之間開展對話。筆者有幸預先觀賞,腐朽的靈魂也得到片刻淨化,實在美好。

‘Mother forgive me, i want to confess my memories, I am the man who watches the shadows of leaves being blown up, listens to the next car that crosses our quiet street at night and counts the minutes in between, but I have nobody to talk to, outside of my dream, I only hear the church bells ringing.” ── 《His Temple》文本(江逸天與林嘉欣合寫)

順帶一提,早前法國五月藝術節釋出由畫家黃思哲創作的《His Temple》海報,隱有印象派的感覺,畫中出現兩團光線於沉鬱的植物中飄浮遊走,像一幅富有音韻的月夜畫作,妙不可言地傳達出江逸天的音樂氛圍和舞者的律動。

筆者寫到這裏,也不禁抬眼觀望窗外月色,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

法國五月藝術節 -《HIS TEMPLE》

日期:2023年6月10日
時間:晚上8時
場地: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門票:$380 / $280
節目網址:https://www.frenchmay.com/article/200

撰文、攝影:古伊・本・莫泊森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