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創作上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人們向『他者』敞開心扉,而這些『他者』甚至不需要是人類。」──Patricia Piccinini
觀看澳洲當紅藝術家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的展覽「希望──帕翠西亞.皮奇尼尼」時,感受是兩極的:可愛與不安、自然與怪誕、希望與恐懼,截然不同的兩種感覺結合為一,這樣的感覺,源自其雕塑的混合性──人體似的表情與身形比例,卻長有蹼、尾巴或豬蹄;人與動物、車輪或鞋子融成一體;看似孤獨的生物,身邊卻總有別的生物作伴。
從陌生感所產生的不安,到雕塑背後的生命力,皮奇尼尼的作品,是當今世界的隱喻。
這次的展覽題為「希望」,親身來到香港展場解說的皮奇尼尼,身上散發出與其詭異雕塑有別的溫柔,亦在言談中一再表現出正面的願境。

然而,希望總是要與痛苦、絕望相對才能存在。這就好比,走進展廳後看見的第一個作品,是一個爬到十八張椅子頂端的男孩,腳下堆疊的椅子已經搖搖欲墜,但在將近掉下的邊緣,男孩依然露出了好奇的神色,毫無懼意地探索這個世界。
「皮奇尼尼的作品從不斷言好壞,它們總是介乎於兩者之間。」大館特約策展人Tobias Berger介紹藝術家時這樣說道。
為作品解說的途中,皮奇尼尼一再提到自己很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作品──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小說中,在實驗室出生的怪人天性本善,卻在面臨外在社會的壓迫、排擠之後走向「惡」,也展現出了一種介乎於善惡之間的人性對峙。
皮奇尼尼以裝置作品《情侶》與《棄嬰》,為《科學怪人》想像另一個美好結局。從她對人造或混種的生命展現出來的同理心,可以看出,雖然世界越漸紛亂,而且充滿衝突、矛盾,但是皮奇尼尼仍然相信生命本身,並以藝術作為她對當今時代的回應。

科技社會下的生命美學
「過去的三年,我們聽到很多關於基因改造、NFT、AI等的高科技,這些似乎都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無可逆轉的改變。」大館藝術事務主管皮力形容:「二十年前看皮奇尼尼的作品,感覺像是科幻小說,但到現在已不再顯得如此『科幻』了。從她的作品中,你看到的不僅是一種對科技的抗拒,由一方面來看,她真正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的恐懼與不確定性。」
這個時代的人類正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刀尖上,走向進步的同時,也在行善與作惡之間搖擺不定。生態、科技、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近年人們熱烈討論的話題。五年前曾因「基因編輯嬰兒」備受爭議的賀建奎,當時發表研究成果之地,距離大館也不過幾分鐘車程,這與今次皮奇尼尼的展覽,剛好營造了有趣的對照。
深受神話和超現實主義啟發的皮奇尼尼,常以作品反思人造與自然世界之間日漸模糊的界限,她的創作媒介多元,涵蓋攝影、影像、裝置和數位印刷不等。這次的「希望」展覽以雕塑為主,Tobias表示,這是因為雕塑的價值在很多時候受到了低估。
皮奇尼尼的作品,總是透露出一種矛盾的態度:她一方面以人、獸、物交混的作品,消融自然與人造的邊界,另一方面卻又對鞋、靴、汽車等生產品表現出著迷,屢將它們放進自己的作品當中。她的作品有幾大特色,其一是歧義性,無分美醜,卻都有一種視覺上的詩意,此外還有同理心,以及對豐饒生命的謳歌:「生育、新生命的誕生,這些都能推動進化。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事物與自然的關係,不論是魚卵或任何自然物的誕生,都有一種美學藏於其中。」
走進展廳之前,有女職員手捧一個手掌般大、正在熟睡的嬰兒雕塑,其身上的毛髮栩栩如生,並長有一個豬鼻子。名為《祭品》的此作,是一件特意設計給觀眾撫摸的作品。面對如此細膩逼真的嬰兒,很多人不敢上前觸摸,但後來經過時,看到一群女生興致勃勃地圍着嬰兒雕塑,細緻撫摸,一種觸摸作品的渴望,彷彿也跟展覽的主題對照,體現出觀眾對於藝術,乃至對於初生嬰孩、對於生命的好奇心。

生命與愛的重量
「美學的體驗,讓我們得以換個位置思考,並更加自由地思考各種倫理問題。」
── Tobias Berger
這次展覽中有數件值得特別留意的作品,其中一個是吸引不少人圍觀的裝置──《情侶》。在這件作品中,皮奇尼尼為《科學怪人》重新想像了一個快樂的結局。小說中,科學家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在實驗室裏創造了形相可怖的「怪物」,驚嚇得棄之而去,並且拒絕為「怪物」再創造一個異性伴侶的要求。孤獨而死的「怪物」,在皮奇尼尼的裝置作品中,卻擁有了浪漫的愛情和舒適的家,得以跟伴侶依偎於床上入眠。
「我們對自己創造出來的生命應負有甚麼責任?」透過這件作品,皮奇尼尼如此探問。「這份作品對我來說的特別之處,是他們雖受命運操縱,卻能從中建立美好的東西,而他們之間的那種聯繫,也是我真正重視的情感。」放在附近的另一個作品《棄嬰》,則成為了《情侶》一作的延伸:一個外貌異常的初生嬰兒,睜大眼睛看着另一個方向,彷彿在求索、質問「愛」。兩作相對,活於社會邊緣的生命,在皮奇尼尼的眼中也具有互愛的能力,因而在「非人」的恐懼之下散發出些許溫暖與希望。

另外一件作品,是位於三樓展廳的大型藝術裝置《天野》。剛踏進展廳,數以千計的花莖就撲面而來,它們或由地面冒出,或懸吊於天花板,構成一種視覺上的震撼。藝術家將之幻想成一個器官農場,讓人體器官成為像粟米般的植物,能夠讓人隨意收割。在早前器官捐贈風波鬧得沸沸揚揚的香港,皮奇尼尼的作品彷彿成為了間接的回應。


皮奇尼尼由美學的角度出發,透過藝術與想像建立的世界,卻充滿了畸形與人工的元素。新科技的威脅到近年更形清晰,但皮奇尼尼早由九十年代開始,就已不輟創作至今,從她作品中不斷重複的母題,可以看出其先見之明以及持續的關懷,由人為與自然的關係出發,引人直探生命、欲望、歷史、科技等多個人類社會的重要議題。
「希望──帕翠西亞.皮奇尼尼」
日期:即日起至9月3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星期一閉館)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一樓、三樓展廳、F倉一樓
撰文:鄭思珩
攝影:鄭思珩、陳以璇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