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劇團去年上演《辯護人》,卻因疫情,演至一半便告腰斬,叫該團藝術總監、導演張可堅惋惜,決定今個劇季重演,正好給這套未必易懂討好的戲劇,重新修訂、繼續發展的機會,編劇郭永康打趣地引用劇中概念「此人有沒有教化可能性?」:「希望這個劇本有教化的可能!」《辯護人》即將「再辯」,誠邀觀眾再來旁聽。

辯護人
中英劇團去年上演《辯護人》,卻因疫情,演至一半便告腰斬,正好給這套未必易懂討好的戲劇,重新修訂、繼續發展的機會。(相片由中英劇團提供)

孤獨的魔鬼辯護人

2014年,台灣發生捷運無差別連續殺人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除了年輕殺人犯鄭捷的行兇動機,為鄭捷辯護而受盡千夫指的黃致豪律師,也成焦點。「為甚麼會有律師為這種人辯護?」其人其事,叫張可堅觸發好奇心,逐漸醞釀成戲,最後找來寫過充滿思辯性的《原則》年輕編劇郭永康執筆,寫成一個律師陳哲豪怎樣為死囚王然辯護,提出「非常上訴」、「修復式司法」的故事。

「當時還沒有《我們與惡的距離》,否則珠玉在前,我可能會有不同想法,哈哈!」郭永康坦言事件有一定的複雜性,難以在兩小時內說畢,甚具挑戰性,但他仍被吸引住了,「事件有戲劇性,那位律師被大家認定是『魔鬼辯護人』,但看其訪問,他有自己的理念和執着,就像一個人對抗整個社會的輿論,有着莫大的孤獨感,你不能說他這樣做是錯的,但那些輿論也不是邪惡的,於是就像正確對正確,是很有思辯性和張力的題材。」

二人眼中的黃律師,面對十惡不赦的殺人犯,仍然嘗試去理解對方,這一點很觸動他們。到底是無法溝通,還是不想溝通?現在世界各地似乎都有這種對立、割裂狀態。人與人之間當然不可能完全溝通,但如果連嘗試理解對方都做不到,社會不會進步。郭永康覺得,戲劇正好剖析何謂人性、人類是一種怎麼樣的生物,「那位律師為甚麼要為殺人犯辯護,我有寫出來的創作衝動。」堅叔續說:「時代發生的事,很快就會過去,我想探討的是universal(普世)的事。」

辯護人
郭永康覺得,戲劇正好剖析何謂人性、人類是一種怎麼樣的生物。「那位律師為甚麼要為殺人犯辯護,我有寫出來的創作衝動。」(相片由中英劇團提供)

編劇的盲點

過去一年,我們看了《正義迴廊》、《毒舌大狀》這些備受談論的港產法庭片,最近本地又不幸發生多宗斬人案,香港成了大「刀」會,本來事不關己的台灣捷運殺人案,忽然一下子拉近距離,《辯護人》於這個時間點重演,似乎給觀眾多了一個思考層面。事實上,對創作經常自我檢討的郭永康,早就想為劇本作出修訂,現在有了重演機會,也就多了一年時間雕琢劇本,「舞台藝術是一場冒險,對比其他藝術媒介是最不可控的,直到演出,才知道劇本好不好、這樣寫可不可行。」

他留意到去年演出,觀眾較期望看到一齣法庭戲,他也發現該劇有一個很大的陷阱——既然社會大眾理解不了現實中的黃律師,他怎能期待觀眾看劇時跟着他的角度走下去?「我當初搜集的資料,大部分都以他出發,寫劇時,便自然覺得他是對的,順理成章地把他的觀點寫出來,這構成了我的盲點。」但觀眾理解不了,既然鄭捷一定是錯的,為甚麼要替他辯護?這位律師追求的理念跟大眾有甚麼關係?為甚麼非要看一個偏執狂的故事不可?

「在鋪排上、台詞上,我可能忽略了觀眾怎樣看待這個角色。」於是他大刀闊斧,重寫不少場口,特別是家庭戲等等,「希望陳律師在這一稿較像一個『人』,立體呈現出更多人性,讓觀眾較易理解他為甚麼要為社會做那些事情。」他也幾乎重寫所有台詞,讓演員更易進入劇中世界,更好地表達內容與訊息。

辯護人
編劇郭永康大刀闊斧,重寫不少場口,特別是家庭戲等等,幾乎重寫所有台詞,讓演員更易進入劇中世界,更好地表達內容與訊息。(相片由中英劇團提供)

藝術與我們的距離

有變,也有不變。郭永康覺得,每一個有死刑的地方,都有這種理念的律師,但台灣有着強烈的鄉民正義、網上輿論等社會風氣,故事得以成立,他又提到該劇比較寫實,如果架空了地點,真實感就會顯得薄弱,「所以仍然是台灣,仍然是捷運,仍然是死刑,大方向沒變。」但他認同要為該劇台灣背景多下工夫,讓觀眾更易理解到這個故事是在台灣發生,「我覺得藝術需要一個距離,如果跟我們太近,我們很容易產生主觀情緒,沒了空間思考背後問題。」

首次演出後,堅叔也有「賽後檢討」,坦言在創作上有不足之處,visualization或有偏差,也對觀眾要求太高,既然這套劇重點在於人與人的溝通,如果觀眾因為某些原因,無法進入這套劇,有多大道理也沒用,一切只是孤芳自賞、自說自話,豈不自打嘴巴?「我不停在想,到底有甚麼做得不夠好?還有甚麼方法,讓觀眾打開心扉去接受,刺激思考?」他遂在整體調度上施以「減法」,並調整節奏,讓重新修訂的劇本有更好的呈現,觀眾便更能集中到故事內容本身。

在神聖場所歇息

因為《辯護人》首次與堅叔合作的佈景設計師曾文通,憶述二人最初傾談時,對方提到希望該劇最後有種釋懷、解脫,甚至對亡靈迴向的味道,他立即冒起巴黎萬神殿(Panthéon)的畫面——萬神殿有一個拱頂,中間有一個天窗,聖光就從那裏透進來,「人在無常世界,應該怎樣自處?到最後,還是回歸宗教,或者信念。」

於是他為該劇設計了一個神聖的場所,讓人在裏面歇歇,得到喘息空間,也有天、地、人的指涉;去年首演,他跟表演團隊一起經歷劇中的情感與衝突,更令他肯定,「這是一個就在這裏發生的故事。」他相信一個愈複雜的戲,愈需要一個簡單的空間盛載,不必以具象的佈景,去呈現具象的情節。他又說到,不少人或對「很空的空間」感到不安,而演員有足夠敏感度,以身體感官與這個空間產生關係,如今重演,演員有更多時間發掘空間,好讓觀眾咀嚼,箇中隱含的百般滋味。

辯護人
佈景設計師曾文通為該劇設計了一個神聖的場所,讓人在裏面歇歇,得到喘息空間,也有天、地、人的指涉。(相片由中英劇團提供)

撰文:黃子翔 
相片:黃子翔、中英劇團、Hay Lee

《辯護人》(重演)

日期和時間:8月18日、19日、23日至26日/8:00pm
      8月19日、20日、26日、27日/3:00pm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購票:www.art-mate.net / www.urbtix.hk
節目網頁:www.chungying.com/drama/details/211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