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的標誌是悉尼歌劇院,香港的標誌是霓虹燈。霓虹燈難免會成為夕陽產業,甚至最終全然熄滅,但我將用餘生來確保那不會在香港發生。往前邁進的同時,你不能失去傳統,因為一旦它消失了,就如燈滅一樣。」
——霓虹交滙 Tetra Neon Exchange 創辦人 David Rule
體感溫度近40度的炎日下,非牟利機構「霓虹交滙」(Tetra Neon Exchange)創辦人David Rule帶領文化者拍攝團隊走進他錦田的寶藏庫裏,一整塊地和幾個貨櫃中裝了數十塊已拆卸的大型霓虹招牌,全是他與團隊悉心保育的寶物。步近燈牌之時,David如同介紹老朋友般,逐一說起招牌的保育過程、設計特色,甚至背後的家族故事,「每一個招牌就是一個家族品牌的奮鬥故事,拆下來時試過有品牌經營者回想往事,流下眼淚。」
烈日當空絲毫無損David的雅興,被汗水淹沒的眉眼間仍流露笑意,盡顯他對霓虹燈的熱愛。一個「鬼佬」自資保育香港霓虹,甚至比香港人更愛霓虹,讓人匪夷所思的熱誠或是出於昔日舞台燈光師的背景,讓他相信有燈就有人。
除了錦田的庫藏外,近月「霓虹交滙」與大館合作策劃展覽「霓續」,首次重新安裝並向公眾展示過去幾年保育下來的多塊霓虹燈牌,當中包括東方表行和大同老餅家等經典招牌。展覽呈現超過25塊霓虹燈招牌,讓觀眾近距離觀賞在香港視覺文化中地位無可取代的匠心工藝,重塑昔日璀璨奪目的街景,並融合不同世代的全新作品一同展出,彰顯文化傳承的價值,以及向精益求精的霓虹先驅工匠致敬。大館藝術總監Timothy Calnin認為展覽證實了霓虹燈的生命力:「『霓續』證明霓虹燈仍然深受歡迎,充滿活力和擁有光明的未來。」

啟德機場首見滿地霓虹色彩
來自英國的David在倫敦首次與霓虹燈邂逅。成長時期,父母帶他到倫敦西區觀賞聖誕燈飾,在Piccadilly Circus尋獲霓虹燈的蹤影,他總會對其絢爛色彩嘆為觀止,對亮眼奪目的紅藍燈光尤為着迷。
在80、90年代,香港滿街商店都掛起霓虹招牌,對David而言,其密集程度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是別處無可比擬的。從事舞台製作出身的David,在21歲時初訪香港為舞團工作。彼時,他乘搭的客機降落在啟德機場,「當我抵達時,停機坪是濕的,我往窗外細看這個我從未到訪的陌生地,整個地面都是黃、紅、白色,當時還搞不清機場地面怎會有那些奪目的色彩。」他乘的士沿宋皇臺道走,看見沿途風景才恍然大悟:「我們看見萬寶路、紅雙喜等招牌,此前從沒見過那麼巨大的招牌。」雨後地面的倒影與街道上的霓虹互相映照,構成他對此地燈光璀璨的第一印象,也開啟了他與香港霓虹的緣份。
對霓虹的熱愛植根David的腦海多年,直到三年前到訪波蘭華沙的霓虹博物館,令他擁有了展示香港霓虹的確切想法:「一切都在一棟舊倉庫內,霓虹燈就直接置於黑牆上,十分迷人。那時我就想,香港也應要有這樣的空間。」回到香港,David眼看Jimmy’s Kitchen、森美餐廳「霓虹牛」等昔日熟悉的招牌正以驚人速度逐一拆除,心想若無人介入,一切都會太遲,霓虹終有一天會在無聲無息間從香港消失。據政府統計,香港近五年有逾1.6萬個霓虹招牌被拆除或修葺。
David始立心開展保育工作,創辦「霓虹交滙」,阻止香港霓虹燈滅:「若我問其他人:『當你合上眼想像香港的畫面,你會聯想到甚麼?』他們總會回答看見霓虹燈高掛的街道。它(霓虹燈)就是這麼具標誌性。因此我們必須把它保存下來,不應送到堆填區。」
霓虹燈蘊藏家族故事
在香港生活35年的David有散步習慣,週末空閒時會由深水埗鴨寮街一直漫步至尖沙嘴天星碼頭。三年前的一天,他途經佐敦,發現一向24小時營業的翠華餐廳白加士街店竟關閉了,但其霓虹招牌仍完好無缺地懸掛在街上。他與團隊於是聯絡餐廳負責人,希望儘快安置招牌。初時餐廳那方對David團隊的意圖抱有懷疑,幾經拉鋸後才成功約見餐廳創辦人的兒子李氏。David開誠佈公解釋過他保育霓虹燈的計畫和願景後,李氏終受打動,支持David把家族生意的霓虹招牌保育下來。
「霓虹燈宣傳的不是國際大品牌,它們以家族生意為主。霓虹燈的存在為香港這個金融城市注入獨一無二的風貌,告訴大眾此地並非只由國際品牌主導。」Timothy指出,霓虹招牌大多屬於經營家族生意的店舖。正因如此,招牌背後蘊藏的不只有工匠的心思,更是招牌原主幾代生活的見證。過去幾年,David與不少店主交手,問及招牌歷史、設計等,發現店主家族對招牌的了解和投入遠超想像,顏色、字體等每個細節背後都有其故事。他透露,每次要拆除招牌時,店主與家人總會流露不捨:「他們的生活、工作、家庭都是圍繞家族生意,因此當要拆卸如此具標誌性的招牌,是很痛苦的,就像失去親愛的寵物一樣。」

與時間競賽 保育香港視覺文化標誌
「若一位年輕人向一名霓虹師傅拜師學習『屈管』技藝,我相信師傅會勸退他,並著他學習製作LED燈牌,因這才是未來趨勢。」David苦笑道。隨著LED燈和其他物料冒起,霓虹工業在90年代迅速沒落,由昔日數百位師傅減至如今寥寥不到10人,加上樓宇安全和老店結業等因素,霓虹招牌正大批量消失。
儘管如此,David仍然深信工藝的存在價值,竭力與時間競賽,盡可能保育每一塊要拆除的霓虹招牌。成立三年的「霓虹交滙」首年保存了約10塊燈牌,到今年已保育了近50塊。在接下來的六年,他期望能於香港建立世界頂尖的霓虹燈中心,向國際展示香港與世界各地霓虹燈各自獨特的面貌。他最大宏願是香港闢一整條街,重新懸掛七彩繽紛的霓虹招牌,重塑已消失的香港夜景。
他斷言:「悉尼的標誌是悉尼歌劇院,香港的標誌是霓虹燈。霓虹燈難免會成為夕陽產業,甚至最終全然熄滅,但我將用餘生來確保那不會在香港發生。往前邁進的同時,你不能失去傳統,因為一旦它消失了,就如燈滅一樣。」
霓續 Vital Signs
日期:即日起至9月3日
時間:12pm-8pm
地點:中環大館01座複式展室及洗衣場石階
免費入場
採訪:鄭天儀 、蔡詠愉
撰文:蔡詠愉
攝影、剪接:古本森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