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鐵線一列「塗鴉列車」快閃出現引來社會關注,港鐵疑有人闖入鐵路範圍將涉事列車塗鴉,立即報警由刑事調查隊跟進,網民卻大讚塗鴉美麗,香港藝術家白雙全形容:「咁先係國際級城市。」諷刺是看到《明報》標題:「列車車廠同被塗鴉 港鐵報警籲愛惜」,我以為呼籲大家愛惜塗鴉,原來所指是港鐵呼籲大家要愛惜鐵路設施。
港鐵大驚小怪;港府剷除Invader 塗鴉;拉了塗鴉行為藝術家,但有趣是M+2021年開幕首個有關香港的專題展「香港:此地彼方」,推門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就是當年被視為香港塗鴉鼻祖的「九龍皇帝」曾牡財的墨寶;2021年有畫廊就在置地belowground 搞了個展覽「逆時⾞站」,將整個被塗鴉的紐約地鐵道具車箱搬入中環,旨在歌頌街頭藝術及其影響往後藝術發展的重要性。
再近些,K11 MUSEA 今年四月就找來傳奇藝術策展人、有「街頭藝術之父」之稱的Jeffrey Deitch策展《City As Studio》,雲集30多位藝術家逾百件跨年代作品,訴說半世紀街頭藝術運動史,其中就介紹了一位可圈可點的靈魂人物Martha Cooper。
文化潔癖的香港從來就這麼人格分裂,一邊嚮往、一邊扼殺,活生生的要箍死,寧可採集「文化標本」。最諷刺例子是大手清除霓虹、整頓市容去掉流動小販,如今又復刻夜繽紛,口號式說要「搞旺」夜市。

現年已80歲的女攝影師Martha Cooper 和作家Henry Chalfant二人聯手於1984年出版了一本風行全球的《地鐵藝術》(Subway Art),幾十年來仍被視為塗鴉界聖經。其中一個經典封面,是拍攝當年還未成名的塗鴉界影響力人物Dondi。

來自美國巴爾地摩的Martha Cooper與Henry Chalfant在20世紀70年代來到紐約生活。Cooper當時正忙於拍攝街童,無意中看到小男孩在筆記本上臨摹的塗鴉字樣,誤打誤撞推開了地下塗鴉藝術的大門。Cooper通過小男孩結識了不少塗鴉藝術家,包括Zephyr、Dondi及 Lady Pink等。
劉姥姥入地下大觀園後,她更辭去了原本的工作,全身心地進行拍攝街頭塗鴉的專案, 創造了大量標誌性的攝影作品。2019年,她的事跡被拍成紀錄片“Martha: A Picture Story”,如今她已80歲,仍沒有放下相機。

塗鴉藝術形式於1970年代美國冒起時,當時社會正面對種種經濟及政治挑戰:1973年石油禁運、股市下跌、對越戰的不滿情緒等因素,都反映了美國夢的終結。1960年代末的青年文化及解放運動告訴大家,任何人都能成為藝術家。1960年代理想主義的承諾落空,加上1970年代中期令美國民眾失望的景況,催生了塗鴉及朋克搖滾(punk rock)等憤怒的反權威藝術形式 。
塗鴉與街頭藝術在西方冒起,在世界各地引發了一股潮流,與各地本土hip hop、霹靂舞、街頭時尚、Rap音樂共生體,語言與字彙互相影響,視為逍遙法外的文化(common outlaw culture),因為街頭藝術根本就是與權力對抗的行為。
撰文:鄭天儀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