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繪畫都有「通感」,都用右腦,所以有musical painting一詞。

Mendelssohn、George Gershwin 、Sviatoslav Richter 都是會畫畫的音樂家;Jean-Jacques Sempé想成為音樂家,最後成為了漫畫家。最近去都蘭半山探訪台灣著名藝術家江賢二,他一再強調古典音樂是他的靈感來源,每天他對着太平洋以樂佐畫,聽巴哈和跟猴子聊天。

旅居柏林的香港鋼琴家 #王致仁 (Chiyan)強調用眼聆聽,用耳觀看。今年初開始,在空餘、坐飛機、發吽哣之時,他都拿着筆在畫啊畫。今個周末他會現身「大館操場音樂節:弦內之音」,在「有聲·有色 王致仁奏樂繪畫夜」與西東合集樂團的五重奏合作,聯袂奏莫札特的協奏曲,同時在監倉中展示他的畫作。

  • 王致仁
  • 王致仁

黑白色的迷你畫作是音樂人的視覺留痕,更猶如鋼琴上的黑白鍵,更有趣是策展監製人正是「黑白控」、由細睇住致仁大的劉天蘭。

致仁帶我遊了一次掛上他七十多畫小畫的監倉,一次過導賞了他的創作旅程,背景音樂是他演奏的樂曲。此時此刻,他的畫作變成了「有形的聲音」;演奏的音樂幻化成「無形的影像」。王致仁手上拿着名雕塑家Barbara Hepworth的書,她就是一位音樂迷,也寫過一本“Rhythms of the Stones”。

王致仁

致仁以黑白筆觸二創攝影師何藩的《秘巷》;感到手震地繪出凜冽冬夜的柏林博物館島;柏林家的窗;格林兄弟的墳墓;用中環陸羽茶室的點心紙繪上茶寶的燈飾;他在準備和倫敦交響樂團錄製Maurice Ravel 《鋼琴協奏曲》時,想像和這位法國作曲家在咖啡桌聊天,就繪下了《拉威爾攪茶》一畫;他把奧地利Lyonel Feininger’s 的著名畫作Gaberndorf II 二創成黑白色;還有,他思鄉時會勾勒出獅子山。

看他的作品或者塗鴉,就是「凝固的音樂」,有時他會在畫作旁寫下作曲的樂譜,音樂與畫作已經融不可分。

有趣是,談到啟發他繪畫的玄機,他說是阮玲玉。

對於這位12歲已移居英國,其後入讀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現居柏林的「黃皮白心」,阮玲玉是遙不可及的角色。

致仁說,他在柏林文具店買了黑色素描本練習德文和中文,於是他開始抄寫老子《道德經》的原文還有德文翻譯。「某個晚上,我看了電影《阮玲玉》,不是張曼玉演的,是1930年代這位默片女星悲劇的一生;我為她的氣質感到著迷,因此畫下了她的雙眼和雙手。這幅畫就這樣成了這系列的第一幅作品。緊接著的是柏林街頭的素描,隨後是任何我的眼睛覺得迷人的東西。(不用說,德文對照中文的書寫練習也就戛然而止。)」

  • 王致仁
  • 王致仁
  • 王致仁
  • 王致仁

繪畫變成了致仁捕捉、表達稍縱即逝的片刻、迷戀,還有想像的方法。監倉裡的畫展,幾有gimmick ,音樂與繪畫讓人自由,掙脫高牆、深鎖。展覽名稱改得好,《wong time to (dis)play》,at the right moment. 

撰文、攝影:鄭天儀

王致仁

《王致仁繪聲展示》《wong time to (dis)play》

展期:11月20日至30日
時間:0900-1900 
地點:On the Hill Coffee Bar
中環大館監倉操場伍座(E倉)
(免費入場)

伸延閱讀:https://wp.me/p9oTr7-9oH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