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近千個陶碗組成並邀請了近千位志願者參與的計劃《集器》,當中看到眾人生活痕跡。
「陶藝發展歷史可能和火一樣長久。千百年來,人和陶的關係始終未停頓過…人類代代相傳,由物質和身體交感所產生的文化累積。」── 藝術教育家 #陳育強
「詩、書、畫、印」中國四藝過千年發展下來,基本上都有各自的當代面貌;陶藝的歷史既然堪稱如火一樣長,它的當代性自然不只限於技藝層面,還有概念。正在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合‧陶——當代陶瓷藝術展」,便猶如一段實驗之旅,讓觀眾感受和見證陶藝家與創作伙伴於技巧與意念的交流。
正如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 #盧秀麗 形容,陶瓷作品是當代陶藝家藝術意念的載體,和精神思想表達的媒介。「合‧陶」展覽請來了涵蓋三代的一批在香港非常活躍並具代表性的陶人,與合作伙伴跨界合作,呈現香港獨有的藝術文化特色和打開各種可能性。
是次展覽邀請了八組陶藝家尋找來自不同領域的創作伙伴進行跨界合作,包括時裝設計師、舞台佈景及燈光專家、攝影師、版畫家、文字工作者以至佛教法師等,透過意念、經驗、技巧等交流,為陶瓷注入嶄新的創作元素。展覽更特別加入觸感展品,讓公眾可以親手感受不同質感的陶藝作品。此外,媒體藝術家 #黃淑賢 以五個月的時間走訪及拍攝各參展單位,並製作成錄像裝置,帶領觀眾遊歷八段風格各異的「合陶」之旅。

#尹麗娟 x #葉建邦 (混合媒介藝術家)
著重概念性思考的尹麗娟搜集大量實體書,再為每本書逐頁抹上泥漿,經過千度高温燒製後,書化成灰燼,每頁的泥漿轉化為薄瓷片,成為各自各精彩的「陶書」;還有探討繪畫與陶藝的《今天沒有故事》。
#李慧嫻 x #吳海賜 (空間設計師)
李慧嫻加入自家強烈的陶藝風格,鬼馬地重現兒時記憶中虎豹別墅的「地獄十殿」,轉化為大型陶塑裝置《㜺鬼》,借童年回憶,希望觀眾反思有沒有犯下會被審判之罪。

#李穎儀 及 #許俊傑 x#常霖法師 (佛教法師)
集合了近千位志願者參與的《集器》,收集不同人的生活痕跡,借「生活禪」切入,以器物喚起大家對生活細節的關注,一碗一世界。

#梁冠明 x #陳漢標 (平面設計師)‧#陳惠蓮 (藝術家)‧#鄭禮仁 (陶藝家)
壓有山水紋的薄瓷片,以釉上彩繪《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結合陶藝與台灣原住民美學,以瓷珠釘於排灣族手織物上拼成圖騰;以二人拉坯的方式創作手心相應的師徒作品,這些種種,無非是呈現當代陶藝的傳承與融合。
梁冠明(右)與鄭禮仁,來一場師徒拉柸體現心手相應的修為。 梁冠明製作薄透的瓷片,邀平面設計師陳漢標進行彩繪《山海經》。
#陳翹康 x #熊銘健 (時裝設計師)
《廬山》是集合了萬片紫砂鱗片、布、巨型氣球、機動裝置等創作的機動「怪獸」,從它的呼吸聲和獨特型態,讓觀眾自己探索內裡的廬山真面目。

#黃美嫻 x #李慧儀 (文字工作者)‧#鄧浩至 (設計師)
以黑白色陶瓷作品《憑感覺和記憶……》複製了藝術家在陶藝室經歷的日與夜,空間一器一物都用陶造,當中蘊藏了她的回憶與習慣的痕跡,彷彿是一個複製回憶的立體日記。
黃美嫻以黑白色陶瓷作品《憑感覺和記憶……》複製了自己陶室的日與夜,作品有如回憶的立體日記。
#黃麗貞 x #香港版畫工作室‧#劉清平 (攝影師)
《永恆之象——海‧磚、這天、旁觀、沙田》是結合了陶藝、攝影及版畫,將那一瞬而變的景觀影移印到瓷板及陶磚上,風景是否只能一瞬即逝?回憶可否永恆?這是一個將風景立碑的實驗。

#潘輝煌 x #李智偉 (燈光設計師)‧#黃子珏 (佈景設計師)
《墜落的身軀》利用舞台佈局和燈光效果來營造一個神秘詭異的黑暗世界,陶瓷雕塑變成舞者扭動身軀、於若明若暗的光影之間晃動,猶如魅影說故事。

展覽的多面向能讓觀眾看到陶藝的當代性和可能性,期望大家能放輕腳步和心情,細味陶藝家的慢工細作。
「合‧陶 ─ 當代陶瓷藝術展 」
展期:即日至 4月15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沙田文林路一號)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三至五: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網址:http://hk.heritage.museum
Facebook:www.facebook.com/
免費入場
撰文、攝影:鄭天儀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