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178年,海岸線一直向海洋延伸,人們對大自然不斷索取大量資源。香港的發展模式脫離大

海,隨着從前大量以海為家的漁民家庭陸續上岸,連帶在我城生活的人,價值觀也脫離大自然。大量填海工程完成,香港也從漁業為重心的時代步向輕工業時代,今天已成為商業掛帥的城市。「油街實現」以「失去了又回來」為題,邀請三組藝術家以「海」入藝術品,重新找回人類跟大自然連結的足印。

是次展覽場地本身已極具意義,看到「油街實現」,可以發現這幢前身為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的建築,自它1908年啟用後至今退守海岸線的痕跡。它是現存唯一一幢早於三十年代北角填海工程就已經存在的建築物,是真實見證香港島一道海岸線變遷的建築,大家不難想像我們多年來對大海的侵蝕。

「大自然是深不可測的,大自然不會騙你,不論是任何天氣都是說來就來。」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社群藝術)連美嬌形容今次展覽的三組作品深入探討人與海洋甚至是自然的關係,大自然從不會特別遷就人類,今次作品樸實的呈現正好體現這一點。

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社群藝術)連美嬌

0.01%的人類以小吃大

步入其中,一片綠油油的草地映入眼簾,平地上我們無法看清楚, 藝術家鄭波所創作的《YOU ARE THE 0.01%》。但我們到底是哪0.01%呢?話說藝術家鄭波去年看到一篇文章,講述科學家發現人類其實只佔地球生物整體的0.01%,人類在數字上佔領雖少,但我們消耗的能源以及佔用的土地等資源,卻佔生物圈30%的初級生產量。

藝術家鄭波創作的《YOU ARE THE 0.01%》

鄭波認為人類跟生物圈之間其他物種的不平等,其實跟人類社會內發生的不平等非常相似。但他有感人類選擇性討論不平等議題,希望大家能正視大自然所受到來自於人類的壓迫。展出作品的草地其實正是未填海前,大海的所在位置,這點其實十分諷刺,因為失去了不一定能回來。

作為園藝作品,猶記得上年「山竹」訪港,我們好奇作品會受天氣變化而遭受自然破壞,但鄭波的回答卻很有意思:「我常說我作為藝術家,同時是一個人類。其實作品裏只有一半是我的創作,另一半創作是來自於植物本身。我們不能控制植物怎麼生長,因為世界每天都在變。我們只能觀察,然後回應植物的變化。」

他指《YOU ARE THE 0.01%》只是他這個系列的開始,「油街實現」會幫他記錄作品全程的變化,而他亦會花更多時間藉由作品和大家探討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能清楚看到作品的位置不多,正如人類對比自然一樣渺小。

認真對待海洋污染

藝術團體MAP Office兩位成員古儒郎(左)和林海華(右)創作的《鬼島嶼》

步入室內展覽空間,房間中充滿海水和魚腥味,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團體MAP Office創作的《鬼島嶼》,作品單看以竹枝及漁網建構而成,乍看甚有大澳漁村傳統韻味,感覺甚是簡單,但原來他們單是親身去搜集一個廢棄於海洋的漁網,可能已花上數小時。Map Office兩位成員古儒郎和林海華表示,從去年開始他們便涉獵海洋生態保育議題,同時希望提升大眾對此議題的關注,《鬼島嶼》的創作意念亦由此而生。

他們表示可從不同角度解讀作品:「首先是近年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就是海上廢棄的漁網不斷增加。海洋生物被漁網纏住,跟漁網原本把海洋生物帶離海洋的作用背道而馳。」另外,林海華表示人們較易想像空氣和土地污染的形式,但好像難以想像水資源是怎樣被污染的:「《鬼島嶼》某程度上就是在警惕觀眾,海洋裏現在發生着怎樣的事情。人類需要海洋,因為80%的氧氣都由海草和浮游生物製造出來。如果海洋生物都困在海洋裏面,海洋生態垮了,人類也很快會滅亡。」

《鬼島嶼》呈現的短片

在製作《鬼島嶼》及搜集資料過程中,Map Office發現在海上生活的吉卜賽人,請來翻譯人員,邀請吉卜賽人參與完成作品。除了製作竹枝,團隊更紀錄吉卜賽人一天的生活,今次我們看到的香港版《鬼島嶼》,除了有竹製大型裝置,觀眾更可透過影片發現吉卜賽人的生活智慧。

水的記憶

藝術家梁志和

本地藝術家梁志和的作品 《在這表面爬行》以水為主角,探討水是否真的存在記憶。他解釋:「這是個流傳已久的科學理論,就是說水其實可以紀錄曾經接觸過的物質。舉例來說,假設水曾跟橙汁混合在一起,經過多次稀釋後,就算表面上已不見橙汁的蹤影,還是可以從細節裏發現橙汁曾經存在的證據。」縱然理論受爭議,梁志和卻找到其詩意及浪漫的地方。「地球歷史這麼長,經歷人類和科技眾多進化及變遷。我覺得冥冥中有一些東西在觀察並紀錄着這一切變化,水作為最珍貴的資源,一直默默紀錄着地球的變化。」

裝置以巨型錄像牆及海水池為基礎。錄像紀錄了不同狀態、地點和場景的水。梁志和相信,世界上的水都是連結的。如果水有自己的記憶,或許可以把記憶接力傳承到不同地方。作品希望觀眾思考的,還有影像的「虛」與「實」。因此,倒影除了營造強烈視覺效果,也隱含半虛半實的意味。梁志和更利用水的流動性,當錄像播放至某一部分時,便會垂下樹枝撩撥水面,破壞倒影,打擾記憶,暗示影像很容易便會消失,但之後又會回來。

《在這表面爬行》的機動裝置,會突然垂下樹枝撩撥水面,破壞倒影。

《失去了又回來》

展期:即日起至七月二十八日

時間:平日及周末上午10時至晚上8時;逢星期一下午2時至晚上8時(公眾假期除外)

地址:油街實現 北角油街十二號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