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是香港人集體童年回憶(還是陰影?!)之一的虎豹別墅,在1935年由「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建造。原為私人別墅的它曾對外開放萬金油花園,並以虎塔和18層地獄壁畫最為人熟悉。 「勾脷筋」 、 「炸油鑊」 等一幕幕驚心動魄又富警世意味、換着現在肯定被衛道之士投訴的畫面,在以前的年代原來是那麼容易接觸到。

胡文虎逝世後,虎豹別墅一直被後人分階段出售給私人發展商,並在2000年把最後一部分出售後關閉。及後花園及大宅等亦在2001年交給政府,並於2009年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12年,胡文虎慈善基金決意參與投標,把虎豹別墅改頭換面,甚至活化成音樂學院– 「虎豹樂圃」 。音樂學院與充滿光怪陸離之感的虎豹別墅好像 「大纜都扯唔埋」,項目策劃人 、音樂家李明哲 (Sheryl) 這樣說: 「音樂其實也是Heritage (古蹟),與具歷史感的虎豹別墅其實有互相呼應的地方。這裏具空間感、房間又多、樓底也高,作音樂教學用途是非常不錯的。我對這個地方的想像,是把這裏成為集音樂和社區、綜合型的社區中心。」

「虎豹樂圃」項目策劃人——音樂家李明哲 (Sheryl)

萬變不離音樂

笑言打從娘胎已接觸音樂,因Sheryl的母親簡坤凝也是着名的音樂教師。知道Sheryl喜歡彈鋼琴,簡老師也曾把她推薦給其他名師,甚至送Sheryl到外國進修音樂。 「可能我比較小的時候出國深造吧,一路以來的音樂成績也不錯,好像一切都很順利。但慢慢長大,興趣愈來愈多。到大學時候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只會把自己關在練琴室內練習一整天,與同齡小孩相比,我得到很多,但失去的也不少。 」 慢慢明白要 「live beyond the practice room」 的Sheryl,漸漸把自己的視野拉闊,修讀的科目也從表演藝術轉移至藝術管理,唯一不變的是沒離開過音樂。 「其實回想起來,好像冥冥中有主宰的。讀完書回來後我在唱片公司和樂團內擔任過行政工作,後來也有自己的公司。如果沒有這些經驗,是沒辦法支撐我走到現在,擔起在虎豹樂圃的工作的。」 Sheryl直言直至現時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練琴,練習完才去工作,讓自己維持對音樂的熱愛和初心。

每個人心裏都是喜歡音樂的

「我很相信每個人靈魂深處,都是喜歡音樂的。你可能不享受練習的過程,但你可能會喜歡聽、喜歡唱、喜歡創作…音樂是陪着每個人成長的。」 看似天真的一番話,卻是Sheryl堅持音樂教育的動力來源。Sheryl憶述當初參與投標,是想試試能否把音樂融合社區保育。投標勝出後,在虎豹別墅動工裝潢期間,Sheryl和夥伴沒有放慢手腳:「其實我們在2014年至2016年的暑假期間一直都有舉行短期的音樂訓練營,當時像打遊擊般到不同地方上課,雖然的確能夠累積到一群忠實的同學,但少了一個固定地方,總覺得缺了甚麼… 」

來到2018年聖誕期間,裝潢也到最後階段,Sheryl決定試試在 「虎豹樂圃」 舉行試班:「我們那次是首次嘗試舉行四天的室樂音樂營。當時邀請了往年2014至2016年的學生來到虎豹樂圃參與活動,沒想到頗成功的。那次有40多位學生參與活動,為我們日後的規劃打了強心針。」

Sheryl的團隊想到把大宅內的廁所改造成練琴室,
隔音板鋼琴調音器等基本配備應有盡有,淋浴間的設備亦沒有拆走,非常特別。

也因此,Sheryl決定在今年暑假繼續舉行室樂音樂營,更把活動時間延長至8天,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體驗:「這次較不同的是活動時間延長,我們希望參加的學生由認識朋友、上各類型課堂、練習到最後在大宅裏演出全都經歷一遍。在這八日裏,相信他們自身的成長和對音樂的涵養定必有所提升。」 而在這八日內的活動種類更相當多元化,除了一般綵排及練習課,更設大師班、電影欣賞及讓學生排解緊繃情緒的心靈課等。Sheryl補充希望學生來上課不只是「死練爛練」的,而是在身心靈健康的狀態下讓自己的音樂素養得以提升。

亮點之一是大宅內具歷史感的保險庫仍保留下來,
相信這年代的小朋友看到的話定必嘖嘖稱奇。

這次的暑期室樂音樂營,Sheryl希望能集合到一群熱愛音樂的小朋友和年輕人,所以在參加資格上也稍作要求:「這次活動裏的大師班,我們邀請了具份量的導師坐陣,如本地鋼琴大師羅乃新女士、溫哥華音樂學院執行董事兼大提琴大師約瑟•艾雲飛及香港城市室樂團首席小提琴手陳詩韻等等。所以我們對希望參與的學生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例如參加者只限10-18歲、具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或同等程度考試7級或以上水準的朋友參加。符合以上資格,又對室樂有濃厚興趣的年輕人我們都是非常歡迎的。 」 Sheryl表示即使沒有音樂基礎或底子的朋友,但喜歡音樂的話也可以到 「虎豹樂圃」參觀、甚至參與其他有關社區元素的音樂活動。

排練室延續大宅中西合壁的建築風味。

虎豹精神 與民同樂

「虎豹樂圃」除了希望學生在音樂領域裏能探索更多,同時亦希望加強他們與社會的連結。 「我們希望來學音樂的學生都有着對社會的關心,這是其中一個課程的目標。例如夏季室樂音樂營的學生將有機會參與名為室樂齊齊玩的社區共融計劃,我們將集合不同年紀的朋友一同練習自己感興趣的樂器,並在社區裏的場地進行表演。既讓社區內的街坊有更多機會接觸音樂,也能讓我們的學生學習與人相處,關心社會。這才真的做到與民同樂的宗旨。 」Sheryl也補充表示部分課程設有獎學金提供,可以讓有需要的學生來免費學樂器。她笑言還在探索不同模式,令音樂可以與關心社區的精神融合。

「虎豹樂圃」在4月正式對外開放,公眾如欲在大宅內參觀,可先在網上預約導賞團。而除了暑假登場的室樂音樂營,Sheryl更計劃9月正式運作年度常規室樂課程,虎豹樂圃將正式以音樂學校的姿態運作。對有志要走音樂路的後輩,自言在音樂路上跌撞過的Sheryl有以下寄語:「這個年代的教育制度,很常用分數或一切能量化的東西綑綁着學生,讓他們無法從中感到樂趣甚至可能創新的地方。坦白說,時代進步了,音樂界的競爭也大了。學生難免會考慮到生計問題,在夢想與現實中掙扎。但如果你真的很堅持自己的路要這樣走,就先做再算吧。不讓自己後悔是最重要的。」

撰文:熊天賜 攝影:黃溢僖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