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鳴團隊作品《城市之光》(圖片來源:Light With Shade)

「霓虹亮透晚上,把城內也照亮」—— 本地樂隊達明一派經典作品《今夜星光燦爛》,首句就把這個屬於香港的獨有風景鏗鏘唱出。同時包含霓虹燈招牌和懷舊貼地建築的「Cyberpunk」景象,甚至吸引經典得如日本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及美國電影《Blade Runner》也要重現。談這個繁榮不夜城的象徵,怎少得了以往滿街的霓虹招牌?

本地年輕燈飾藝術家 羅一鳴

然而本地年輕藝術家羅一鳴,有感過去廿年香港愈「進步」,城市的舊光景卻一併被無情地抹走,其中之一就是被LED漸漸取代、各自承載歷史和故事的大型霓虹招牌。所以一鳴和團隊就想到以「Light of City」《城市之光》為概念創作出四方形銅製投影燈,從復古的淡黃燈光裏投射出滿滿經典港式大招牌,以新式手法重塑昔日霓虹招牌的光輝時代。他們更在網上發起眾籌計劃,誠邀香港人一起把專屬我城的美麗畫面永久保存。

本地品牌「Light With Shade」除了為餐廳等商店客製化燈飾,之前也曾為容祖兒演唱會舞台設計燈飾。近年團隊決定創作屬於自己品牌的產品,便開展以本土情懷為概念的燈飾系列。
(圖片來源:Light With Shade)

政府只拆不起 保育才是出路

七十年代開始,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伴隨香港經濟起飛而逐漸遍佈各大街小巷。每間商店都會設計各自的霓虹招牌,招牌的大小和亮度更是身分地位的象徵。而招牌裏中文和英文、甚至間直和縱橫、混合語言和線條的多元性,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體現。霓虹招牌在當時來說不僅象徵着香港的繁榮興盛,更形成了專屬香港的「不夜天」景象。

1950年代的香港,大型廣告招牌陸續出現在大街小巷。
(圖片來源:Light With Shade)

然而政府在2010年年底開始推行「招殺令」—— 立法清拆大型廣告。而在過去的20年裏,政府曾大舉清拆約3,000副未經授權的大型招牌,為市民安全固然需要,不過當中大多都充滿歷史和社區故事;約9成招牌甚至為本地「買少見少」,僅餘的霓虹招牌:「霓虹招牌技術是本地的傳統人手工藝,到這刻也是由為數不多的師傅自己吹和拉玻璃。後來LED燈開始發展,成本便宜點、做法也不一樣,便逐步取替霓虹招牌。」一鳴認為城市需要進步,但同時也不能忽略保育城市人共同的回憶、甚至正在消失的工藝。

一鳴團隊創作時曾參考過的霓虹招牌資料
(圖片來源:Light With Shade)

「其實以我所知,只要該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點頭』就可以起招牌。但招牌日久失修卻沒人負責打理又的確是法例上的漏洞,政府是想堵塞這個漏洞的。」一鳴頓了一下,吸口氣繼續說:「問題是有沒有周詳去考慮其他相關的事物,例如我們的文化歷史背景有否考慮在裏邊?我不太感覺到,反而民間團體有意去保護的力度還要更大。」他直言不用凡事依靠政府。只要是香港人一份子,其實大家都可以付出自己的能力去捍衛想要保留的事物。

香港是個遊樂場

「當時(七十至九十年代)不論娛樂或是民生上,都是香港最蓬勃、香港人也最快樂的時間。我很想紀錄這段歷史和回憶。」一鳴認為香港帶給外國的經典形象主要是密集的招牌和建築,像極了迷宮和遊樂場。所以他和團隊早已於上年年末、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的「Designinspire創意設計博覽」裏,就曾以香港大型招牌為概念創作裝置藝術《不眠遊樂場》。

「主題是遊樂場,所以我們選用了像旋轉木馬的形狀。同時我們也想重拾大家看招牌,總覺得眼花繚亂的感覺。」一鳴笑言外國人看香港總帶點「cyberpunk」的科幻未來感。所以特地以導光性物料阿加力膠,包覆LED燈架令它發亮,而做成半透明和通透的感覺,底座則以木材造成。一鳴和公司同事團隊合力從設計到生產的每個步驟,以一個半月時間完成。

這次眾籌計劃《城市之光》的作品,延續在《不眠遊樂場》多角度讓觀者欣賞傳統香港大型招牌的獨特美感。整體材質上則由不規則形狀的LED燈搭阿加力膠燈座,變為內置燈膽的銅製四方形投射「燈盒」(也有由阿加力玻璃為製作材質的選項讓支持者選擇,但投射效果比銅片稍遜),四面囊括的經典招牌都不一樣;整個製作過程由到舊區實地考察大型招牌的字形和大小等資料蒐集、手繪圖、輸入繪圖軟件、透過激光切割技術𠝹出招牌圖案、人手砌嵌再到測試哪種燈膽投影效果更好等工序,共花了一鳴的團隊約一年零八個月時間籌備。

  • (圖片來源:Light With Shade)

在創作過程中影響別人 同時自我學習

一鳴直言希望透過作品和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溝通。製作過程中他們參考過以前的招牌設計,當中也巧妙地運用到點點「二次創作」的元素:「當然字眼上會稍作修改,始終不能影響別人的品牌嘛。譬如年紀大一點的觀眾看到作品上『泰森』的招牌,便會想起曾經有一家電器店叫『泰林』。」至於年輕點的觀眾,在街上也會觀察到暫時仍保留下來的特色招牌。一鳴相信作品上全新的演繹,會勾起他們的興趣而了解香港的歷史、文化和生態上的轉變。

然而在製作過程裏,一鳴自己所得到的收穫也絕對不少。招牌上獨特的字形固然吸引一鳴,然而一些平常在街上看到招牌也會「掂行掂過」而忽略的亮點,也全被他放在眼內:「傳統中式當舖的招牌,原來是一隻蝙蝠咬着一個金錢!(寓意『引福含錢歸堂』)另外葫蘆和金錢也是涼茶舖招牌的經典元素,因為相傳以前葫蘆形狀的瓶子是有保鮮的作用。」一鳴期望這些由故人流傳下來的老香港民間智慧,不會隨時間的流轉而被一併沖走。

「Light of City」《城市之光》眾籌計劃

截止日期:2020年2月29日 *(在此日期前達標才會獲得資金啟動製作)
眾籌計劃網頁連結: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lightofcity/light-of-city-projection-lamp/description

撰文、攝影:熊天賜

在〈重塑霓虹招牌光輝 念我城那些年的Cyberpunk【文化者.專訪】〉中有 1 則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