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家人在那裏,你的家就在那裏。」—— 劉佩佩 Janas

《何處是吾家》繪者劉佩佩 Janas

何以為家?我怕是大家各自有不同定義吧。

早前和《何處是吾家》的繪者劉佩佩 Janas 喝着咖啡聊家的話題,以及對將來的想像,Janas 苦笑說:「我畫的時候住屋問題是香港最大的問題,但現在這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

2017年 Janas 在英國修讀兒童繪本及漫畫小說碩士課程期間,創作了《何處是吾家》這個故事。上年5月才初步確認會出版,怎料6月香港一次修例掀起翻天巨浪,本想在今年1月出書會是比較緩和的時間,豈料新冠肺炎卻來襲。

《何處是吾家》

當年問題如今更甚

Janas 說話直接,她明言自己並不擅長故事建構,當時因為功課要求,亦因為當下有點想家,單純希望繪出一個地道的香港故事而構思出《何處是吾家》。

《何處是吾家》簡單而言就是一家劏房戶顛沛流離的故事,我們跟隨一位8歲小男孩的視覺,閱讀Janas 帶有歷練,當中夾雜不少錐心的文句,她將地方狹小反說成一家生活親密,將父親與只有工人姐姐的陪伴作比較,完整呈現香港社會畸形發展以及苦中作樂的淡淡悲涼,看過就如重新看了一次2017年前的香港。

繪本當中最特別的橋段,同時也是繪本故事的起點,Janas 道:「其實我是受香港攝影師 Benny Lam 的作品啟發,繼而創作這個故事。」

Benny Lam 拍攝的視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Benny Lam 的一系列劏房攝影作品紀錄了香港劏房戶的眾生相,最初 Janas 給碩士課程導師看那輯照片時,導師並不相信香港人需要住這種地方,但 Janas 跟導師解釋這是十分普遍的情況,導師覺得故事出發點很好,於是便成就了繪本的故事開始。

問及對劏房的感覺 Janas 反而說:「看到劏房其實我並不驚訝,驚訝的是這一代的人比我那一代的居住環境更差。」

Janas 在香港土生土長,在深水埗區長大,小時候也曾經歷9個人住300呎的日子,因為喜歡耕種,她曾經去馬屎埔學耕田,更試過用一個半月時間到北海道耕田,聊天時發現 Janas 套用了不少生活經驗到《何處是吾家》繪本故事之中。

在香港耕種也非不可能

我問 Janas 故事中因為被縱火而搬遷是否親身經歷,她搖搖頭說:「不是,但舊區有樓宇經常被縱火,我猜目的是逼原來的住戶搬遷,例如我以前對面的樓宇就試過一年經歷四次火災。」確實這種城市黑暗面的傳說,以前也是有所聽聞。

平心而論,對劏房的共鳴感時至2020年中的今日確實沒有消退,這個一直犯法的存在,如今香港不少人還在住,問題不曾得到解決或是紓緩,如今香港又有新的問題蓋過很多原被注視的問題。

移民與搬遷

那些年獅子山下,車水馬龍,經過2019年中至今的洗禮,街道上人煙變得比以前稀少,而移民的問題卻炒的沸沸揚揚。

《何處是吾家》主角一家沒有移民的資本,只是由傳統舊區被逼搬到郊區,然後耕種,刷新了在香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可是這一家人最後還是無法知道自己何去何從, Janas 嘆道:「我的生活狀態都很顛沛流離,我也想知道那裏是我的家。」

我問 Janas :「目前會考慮移民嗎?」她笑了笑:「幾年前就會想移民,於是到了英國讀碩士,但當我嘗試過我就沒有那麼憧景想移民。」

Janas 接着說:「有時你以為去一個新地方很簡單,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當你有一點年紀,有工作經驗,轉變並不是這麼簡單,我也會有疑問我該留在香港還是到英國,但無論那一個選擇我覺得都是困難,但最終無論如何我都要適應環境。」

移民不同於搬遷,在香港這彈丸之地,就算搬到鄉郊也不至於太難適應,可是移民卻是連語言、習慣、文化等等都要重新適應。

我很慶幸在這時間點遇上這本繪本, Janas 說她沒有把結局畫死除了是因為自己的狀態,也是因為不想大家太悲觀。

畫中的家

Janas 在《何處是吾家》中除了廣告文句直刺要害讓我欣賞,畫作上對家的呈現也是非常直接。

繪本一翻開就是從小看大的袋裝金魚,當年香港 cyberpunk 的大型霓虹招牌印記,熟悉的地鐵車廂(現在是港鐵),還有唐樓凌亂的電線,這個家很讓人熟悉,但亦有點久違。

香港 cyberpunk 的大型霓虹招牌印記

「小時候並沒有察覺,但越是長大反倒更喜歡這一區,在長沙灣你仍會看到紙紮舖、五金舖,當你在歐洲居住過可能你就會發現香港很多各式各樣的事物,尤其是我畫畫,香港每一區都很多細節可以畫。」Janas 淡言道。

在畫面上 Janas 透露出她對老香港的熟悉,我問她:「你這本繪本的對象真的是小朋友嗎?」她認真告訴我:「我希望這個故事是給小朋友看的,因為我覺得有些事小朋友是要知道的,也可以是大人解釋給小朋友知道,小朋友總有一天會長大,他總有一天會知道世界在發生甚麼事情,甚或時小時候看不明白,但總有一天會領略到。」

仿照菜園村當年的收地事件 Janas 也把它加入故事之中

Janas 告訴我,她覺得新一代的年輕人都很厲害,回想起來反而覺得是自己那個年代的人給自己的選擇太少,造成了一種限制。

Janas 因為朋友的鼓勵和幫忙,為《何處是吾家》叩過好幾間出版社的門才成功出版,只要踏出那一步,選擇可能就會出現。

我想在香港是勝在有選擇…應該是吧。

撰文:余日一

攝影:余日一、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