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每畫一筆,就會用掉最少一支顏料,有時甚至在膠袋裏調好色,直接整袋顏料倒在畫布上。」甫踏入畫廊,看見劉瑛的作品,就感受到一股股強而有力的能量洶湧而來。一層層凝結的顏料頑強地依附於畫布上,充滿強韌的生命力。
怎麼會想得到,每一道筆觸的背後,都載滿着畫家曾經的鬱結。
千絲萬縷的心結
2006年劉瑛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最初她是學習雕塑,不過後來轉向繪畫創作。剛畢業沒多久,劉瑛的母親就得了重病,期間她一直陪伴媽媽治病,沒有時間創作。2011年母親因病情惡化而離世,對她打擊十分大,更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當時她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興趣,唯獨是對繪畫還有感覺。同年她來到香港生活,決定重新踏上藝術創作的道路。

劉瑛接受過學院派訓練,初期的畫風偏向寫實、具象,但她並不享受這種藝術形式,於是後來她放開自己,衝破既有框架,任性地畫一些真正想表達的東西。經過6年時間的摸索,劉瑛發現抽象繪畫是最適合自己的藝術語言,於是便開始創作出一系列的作品。「有物混成」是劉瑛的首次個人展覽,共展出24幅她在2017-2020年間的抽象畫作。漢雅軒總監林昶汶(Arman)表示,劉瑛將自己在2017年前的畫全部銷毀掉,跟過去的作品告別,對藝術家來說也許是個重生的轉捩點。

能量轉化成藝術靈感
「能量」兩字是今次展覽的重點,劉瑛認為萬物出現之前,宇宙是處於一種混沌狀態,沒有空間與時間的概念。即使後來有了,空間可以看到,時間卻依然看不到。能量與時間一樣,是無形的存在,看不見卻可以感受到。Arman說,劉瑛很享受將能量「物質化」,讓它們的爆發力和感染力在畫布上表現出來。
2017年,是劉瑛覺得自己真正開始捕捉到能量的開端。在她眼中,能量分為宏觀與微觀兩種,她喜歡感受大自然的能量,例如是日落日出、山川河流等等,於是同年便創作出《策馬特》。此畫是她去瑞士旅行,跳完空中降傘後的作品,在天空飛翔的經歷為她帶來不一樣的視覺,「可能是上帝視覺,也可能是外星人。她切實地感覺到一座山是如何造成、如何磨平,這些都是一種能量。」

平凡的細節也會為劉瑛帶來靈感,2019年完成的《妖豔的液態》,是某天她看見花朵上有一滴露水而創作出的畫,「露水透過光線,在花朵上綻放出光芒,當中的生命力很有能量,深深地刺激到劉瑛,她覺得這個畫面很性感。」

一筆一畫治癒內心
Arman表示展內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劉瑛在情緒陷入低谷時創作出的,「能量愈豐富,往往代表她愈低落。」2018年劉瑛的父親因突發心臟病而離世,作為獨生女的她一下子失去了所有親人血脈,衝擊甚大。在最難捱的日子,她甚至想過作出極端選擇。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她創作出《向山舉目》,「當時她視這幅畫是自己人生最後的作品。」

與抑鬱博鬥時畫出的作品,想必蒙罩着一片愁雲慘霧吧?正正相反,此作以綠色為主調,充滿朝氣,Arman形容道,「好像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你看着一座山,左邊突然有鳥兒在樹叢裏飛出去,右邊有一根樹枝在輕輕搖晃。這種動態、能量,其實很是令人振奮。」劉瑛本人十分滿意最後的成品,亦令她覺得生命還未至於如此差勁,不好的念頭也慢慢消失。
Arman說劉瑛就像一個收藏家般,不斷去接收各種的能量,「這些能量不知道是正還是負,但當她創作到一幅好的作品,對她來說就是個人能量的提升。」《兩位女士的嗅覺》亦是劉瑛在2018年畫出的作品,靈感來自她某一次到精神科覆診時的觀察。那時她坐在一旁遠遠地看着兩位女病人聊天,雖然聽不清楚談話內容,但兩人對話的節奏、互動令她覺得很有趣。當刻的她腦海中浮現出很多顏色,回去就立即畫出來。繽紛的顏料交織着,生動的筆觸亦充滿速度感,營造出一種開心又瘋狂的氣氛。

環顧展場,每幅畫都充滿着一種按耐不住、蠢蠢欲動想要爆發出來的力量,但不會讓人有壓抑、受困的感覺,「每幅畫的背後都有一個掙扎過程,但最後總會有一種healing power(療癒力量),而這種治癒的感覺是會令你覺得釋懷。」每一筆、每一隻顏色,都來自劉瑛有血有肉的親身經歷,Arman坦言她不是一個喜歡坦露心底話的人,也許繪畫就是她情感抒發的出口。
情緒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像劉瑛般,找到適合的形式,就能轉化成正面的能量。在劉瑛的畫中,你能夠找到一點共嗚嗎?
撰文:張美珠
作品圖片由漢雅軒提供
「劉瑛:有物混成」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10月19日
時間:10am – 8pm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二號香港藝術中心五樓 漢雅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