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以貌取人」的道理,大家都明白。然而,我們卻習慣「以貌取畫」,常常以畫得寫實與否,去判斷一幅畫的好與壞。這種流於表面的觀畫方式,往往使我們忽略作品本身的深意。
以中國書畫來說,除了筆墨技法的賞析,作品背後的藝術家人格、所持守的信念及價值觀,同樣是它的精粹所在。明朝滅亡後,有人選擇出家歸隱;有人將亡國的鬱結寄情於書畫;亦有人留下來堅持到底,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清高不凡的情操,並寄託於其作品之中。
已故慈善家及收藏家何耀光以「先人品而後藝事」的準則搜藏中國書畫,他認為忠義仁孝之士的作品自有一股剛正之氣,透過鑑賞能正人心。香港藝術館展覽「淡泊明志──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選」,展出約60組明末遺民的書畫作品,選自至樂樓和藝術館藏品。展覽共有4個單元,分別是「乾枯淡雅 脫俗出塵」、「借景遣懷」、「託物言志 」及「清風峻骨」,帶領觀者從作品意念、筆墨技法及書畫家字號等各方面,感受傳統文人的風骨。
乾枯冷寂筆墨 抒發高潔立世情懷
「出走」的概念,古人一早已有。只不過,他們未必是前往一個說着陌生語言的地方生活,而是選擇退隱於山林之中避世。
弘仁擅畫山水, 當他眼見自己的國土故鄉陷落,便寄居福建避亂,38歲時更落髮為僧,隱居深山,法號弘仁。《雲根丹室圖》是他在46歲時與好友偕遊黃山之後所繪畫的作品,圖中雖有巨石峭壁、古寺及小艇,但空無一人。鄧館長解釋道,這幅畫帶出了僧人出塵的概念,「弘仁作為一名僧人,他希望進入一個冷寂、脫俗的境界。」畫家選擇了不問世事,寄情山水,藉書畫來抒發其眷念故土的情感。

不只弘仁,面對朝代更迭的衝擊,其他明遺民亦經常以沉鬱蒼古的筆觸來抒發心緒,創造出乾裂秋風、乾枯淡雅的時代風格。在這批畫家之中,他們很多都視倪瓚為典範藝術家的一個參照。倪瓚是元代的詩人及畫家,亦是一位隱逸高士,他品行高尚、超脫世俗,推崇「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畫風,意思是不停留在追求表面形似的階段,更要以筆墨表現出無限的精神意境。一眾畫家除了在畫風上仿效他惜墨如金、多焦乾少淋漓,以及少用渲染的技法,亦在做人方面跟隨着他的價值觀。
尋找桃花源避世隱遁 借景建構心中樂土
捨得離開腳下這片滿載回憶的土地,只因希望能夠在彼邦尋覓心中的一片淨土。除了隱遁山林之外,明遺民亦十分熱衷於「借景遣懷」,在畫作中幻想自己進入仙境,完全地脫離塵世的煩擾,或在純樸的自然中得到寄託。陶潛的《桃花源記》能夠充分表現出他們對這種生活的嚮往,故一眾畫家常常以此為題創作,例如高簡的《寫陶潛詩意冊》就正是描繪出桃花林的景致,「狗在吠,雞在啼,人與動物、大自然之間都能和諧相處,營造出一種豁然開朗的景象,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
然而,查士標筆下的《漁父圖》卻把大家拉回現實。畫家以濕筆點染出一片幽僻的江山,畫中的漁人有「未識桃源在何處」之嘆。桃花源本來就是由漁人所發現的,但怎麼連他也不知道桃源在哪?「桃花源其實是烏托邦來的,它只是一個虛無飄渺的幻想。我們想追求的桃花源,在現實世界中其實是子虛烏有。這個悲涼的事實,亦代表了畫家的心態。」也是,在亂世中,即使「出走」成功,也不代表下一個落腳點就是桃花源。

走不了,或者放不下對土生土長之地的愛,卻又無法改變身處的環境,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時刻提醒自己的志向,甚至像古人般「託物言志」,透過身邊的事物來表達個人心志。
風骨盡顯文人才氣 改變字號以全漢節
自古以來,文人多以梅蘭菊竹來寄寓個人心志,其中「竹」有虛心勁節、高風亮節的寓意。在明末清初,朱色被賦予隱喻朱明皇朝之特殊意義,明遺民畫家亦常以朱竹入畫,比喻自身對明朝的丹心與忠貞。廣東畫家梁啟運筆下的《朱竹圖》是代表作之一,畫中的朱竹以硃砂畫成,挺立茂盛,枝葉則以中鋒寫成一筆力遒勁,突顯出畫家的君子之風,同時寄託其亡國之思。儘管無法扭轉局勢,在小細節上秉持信念,背後所支撐的也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身處在亂流之下,「走或留」的兩難選擇,是不少人的心理鬥爭,古代的畫家卻透過筆墨告訴我們,撇開環境的因素,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活出「清風峻骨」,才是最重要的。
從一眾明遺民文人的字號中,我們能夠清晰感受到前人保全志節的決心。明亡後,朱耷為了隱藏其明宗室身世,自號八大山人。司徒先生表示,「他將『八大山人』寫成像『哭之』、『笑之』,其實是代表哭笑無常的意思,他想抒發自己對明亡的悲憤及自疚。」另外牛石慧的聯綴看起來十分像 「生不拜君」四個字,「意思是他在生時不會視清朝的皇帝為自己的君主。」文人們的錚錚風骨,全都烙印在自己的名號上。
展覽的最後,是以廣東畫家蘇六朋的《蘇李泣別圖》作為結尾。此畫根據家喻戶曉的蘇武牧羊故事畫成,漢朝的蘇武十分忠貞愛國,即使被匈奴扣押、在威逼利誘之下仍不肯投降。同樣來自漢朝的李陵則相反,戰敗後選擇歸降。圖中的蘇武緊緊地握着杖節不放,它代表着「漢節不失」,以及皇帝對自己委以重任和信任。蘇武在過程中展示出堅貞的民族氣節,得到了後世對他的敬仰,在被扣押19年後,他終於獲釋回漢,李陵卻沒有面目回去,只能留在匈奴那裡度過餘生。

諸葛亮曾告誡自己的兒子「非淡泊無以明志」,縱使這個世界紛紜擾亂,只要秉持自己的志向與情懷,活出高尚君子的行為,無論作出怎樣的選擇,也無悔無憾。


同場舉辦「吳冠中──速寫生活」展 感受大自然速寫生活
在至樂樓的另一邊,正同場舉辦「吳冠中──速寫生活」展。在吳冠中6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總離不開在大自然之中寫生。他喜歡在日常生活中追尋美,亦曾說道:「追尋美、發現美,是我的職業、職責,是我生活的整體、生命的全部。」是次展覽展出他30多幅珍貴的速寫及畫作,帶領觀者感受畫中呈現出的美學概念,見證藝術孕育的過程。
展場的重點作品之一是《水牛》,原先的速寫稿畫於1970年代,原稿是兩隻水牛相背。吳冠中對自己的每份速寫稿都認真看待,不會草草繪完便算,於是在30年後,他再重新畫一次,將其初稿轉化成油畫《水暖》,畫中的兩隻水牛亦變成互相對望,非常溫馨。
今次展覽的展場特別展示出相應畫作的語句,讓大家觀畫的同時也能從中體會吳冠中到處寫生的想法,感受他發現美感的精彩過程。
撰文、攝影:張美珠
部分圖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
「淡泊明志──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選」&「吳冠中──速寫生活」展覽
地點:香港藝術館4樓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館和吳冠中藝術廳
雖然由於疫情關係,展覽現暫停開放,直至另行通知,大家仍可透過全新推出的電視節目在家欣賞部分展品及更深認識中國藝術。香港藝術館與香港電台聯合製作一連十五集的藝術教育節目「呼吸美學——中國古畫賞析」,將於1月30日起逢星期六晚上八時於港台電視31台播出。節目以明、清時期畫作為主,每集分析和欣賞數幅精選作品,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畫的美學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