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8日,Facebook上出現有關深水埗窩仔山(主教山)配水庫清拆的洗版式討論。原來清拆過程期間,才發現近120年歷史,在戰前建成的巨型羅馬式地下蓄水池也差點被一併清拆。
何以眾人對它為之著迷?是羅馬式建築魅力作祟,連侵侵也要下行政命令,將羅馬式建築作為華盛頓特區以及其他新建聯邦法院的官方建築風格?
羅馬式建築有乜咁把炮?
由花崗石柱支撐着紅磚拱頂,視覺效果極震撼的羅馬式拱門設計,窩仔山蓄水池其實早於1904年已落成,是九龍半島上現存第二古老的蓄水池,在英殖時期為1902年落成的九龍水塘之相關工程。據知這次工程期間曝光而意外引起了大眾關注,水務署惟有暫時擱置有關蓄水池的清拆計劃,文物保育專員亦承諾已邀請專家視察。

這次討論裏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蓄水池極濃厚的羅馬式建築氛圍。其實古羅馬的建築可說是繼承希臘的建築式樣而來,而古羅馬公共建築物類型多,樣式和手法都十分豐富。在古羅馬建築中常見的拱門,是由一塊塊楔型拱石交相砌成,相當穩固。 而拱門造型從埃及時代便開始發展, 及至羅馬時代,羅馬人首度將它與標準的希臘石柱結合運用,成為羅馬建築的特色之一。後來演變成筒型拱頂(barrel vault)及穹型拱頂(groin vault)。舉萬神殿(Pantheon)、圓形競技場(Colosseumt)與君士坦丁凱旋門 (Arch of Constantine) 與古羅馬高架渠,也是羅馬建築的經典。
但亦有說這標誌性的拱門其實不是羅馬人所創,而是繼承了「Etruscans」(一個意大利半島文化) 所用的建築技術並發揚光大,因而成為後來大眾所認知的羅馬建築特色。
而柱式更是五花八門,譬如有Tuscan、Roman Doric及Composite幾種、結構水準高,初步建立了建築的科學理論,對後世的建築風格營造,有著巨大的影響。

回想香港…
代表新古典主義的羅馬建築曾經是香港這個殖民地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八十年代香港經濟增長迅速,加上裝修技術的進步,羅馬建築風格的元素常見於日常家居和娛樂場所。而過去香港亦有不少共公服務建築都採用羅馬式建築,譬如第一代東亞銀行、第二代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行、舊郵政總局等。但隨着羅馬建築在香港變得式微,現存擁羅馬拱門設計特色的建築則已買少見少。除了到現在還是以獨特的姿態佇立於中環商業區的舊立法會大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已被拆卸的郵政總局大樓等。

回想這幾年,像囍匯(囍帖街)和新天星碼頭等重建項目,其實亦選擇了以類近羅馬建築的風格打造,卻似乎不太合大家心水,毀譽參半,想不到這次因為羅馬式建築風格的蓄水池卻引起坊間極大迴響。相信除了因為部分市民對香港較少見,卻依然存在的羅馬風格歷史建築而大開眼界;更重要的,大概還是因為事件再次令大眾「更了解」政府對保育歷史建築的態度吧。
圖片來源:香港遺美 Hong Kong Reminiscence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