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座又一座的尖塔之間拉起繩索;為一扇又一扇明窗繫上花環;給一朵又一朵星光栓上金鍊;而我在其間起舞︒」《靈光集》——蘭波

法國天才詩人蘭波為黃金自帶神聖卻又靈巧躍動的形象埋下伏筆,提示着其多變的可能性。

由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籌備的展覽,聚焦於本地私人收藏夢蝶軒借出的55件黃金首飾藏品。圍繞中國由商代晚期至清朝,廣及中原地帶、中國西北、歐亞草原、蒙古及喜馬拉雅地區,以至中亞地區的珠寶金器,包括項飾、耳飾、 釵簪、手鐲、胸針及帶牌等飾品。

基於物質的高延展性,展品裏某些金飾呈現扭橫折曲的姿態,也有某些被工匠選擇作為填充物或創造空間留白,不論從藝術創作還是金飾技藝的角度欣賞均同樣叫人讚歎。文化者帶你先睹為快,一窺多變性黃金作品背後的4種冶金技藝——錘鍱及鏨刻、鑄造、珠化、金絲及纍絲,從而勾勒出華夏三千年黃金工藝的脈絡。「金工的技術,自其創作與傳承起,隨著歲月演變以及在各地流傳,除了工具上的改進外,技術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演變,足見三千年前黃金工匠的睿智。」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珠寶匠Marie Lemaitre說。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珠寶匠Marie Lemaitre

往鏨返錘 最富歷史的技藝

雖然黃金的硬度(抗刮能力)較低,其莫氏硬度值(共十級,1為滑石;10為鑽石)只有2.5。然而黃金卻擁有高展性和延性:展性意指物料受壓變形而不破裂的能力(如金經碾壓和錘打等工序後可製成厚度只有0.0001毫米的金箔);延性則為材質抵禦變形(如拉伸作用)而不破裂的能力︒據知每克黃金能拉成直徑僅0.00001 毫米,而長逾2,000 米的金絲。

嵌紅色寶石纏枝菊花紋金梳(公元15至16世紀)

其所擁自由延展的特性,正令其成為最適宜以錘打方式塑型的金屬之一︒「錘」代表錘打︑鍛打,「鍱」意為把金屬錘打成薄片;金器錘鍱成形後還可以加刻紋飾,即是所謂的鏨刻︒錘鍱與鏨刻組合起來的錘鏨法,用以製作立體紋飾︒作為中國原有技術,這是歷史最為悠久的金屬加工工藝。

狼紋金項圈 (公元前4至3世紀﹚

錘鍱與鏨刻的工序為在金片的背後錘擊,讓正面凸起;其後以鏨刀在正面鏨刻修整紋飾,一反一正不斷作業,錘製出各種立體造型︒錘鏨法也是古代社會一種最常見,亦最突顯創作者個人技巧的金器製作手法︒例如出自公元前約4至3世紀、以一塊錘鍱成凸起圓泡紋的金片對折︑剪開和扭彎成C 形,然後以金線將對接處縫合的狼紋金項圈;此作附有X光圖讓觀眾了解內籠結構,可見金匠曾在項圈三處加厚金塊作加固之用,修補曾毀損的地方,證明項圈經歷長久使用。最後成品雖只靠幼細的金線扣連仍顯得相當穩妥,且不容易察覺曾修補的痕跡。

遊牧民族金胸飾(公元前 4 至 3 世紀)

鑄造金品 留下獨特的缺陷

同為源自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約公元前 11 世紀已有工人以鑄造手法製作金工。執行程序為先把設計雕製成蠟模,繼而倒入耐熱物料,冷卻後成模型;然後將模型加熱,蠟模便熔化,剩餘中空的範模。之後把金屬加熱成液態後,倒入預先製好的空腔範具中,待其冷卻凝固後把模型打碎、並切除注入管道繼而成器︒然而液態黃金凝固後,會因收縮而產生不規則的凹坑,為「縮松」和「縮孔」,對這些鑄態痕跡的觀察,就是判斷工藝的重要標準。「鑄造的步驟與   3000年前相比仍然是相同的,只是製作工具上有變化,我們現在會用特定的熔爐,去取代單單用火熔金。」Marie 說。

驢形金圓牌飾(公元前6至5世紀﹚

聚焦鑄造技藝的作品因金液的注入而厚實飽滿,除了被選為展覽主視覺的「卧鹿形金飾牌」,亦有約公元前 6至 5世紀出產的「驢形金圓牌飾」。值得一提的是其表面如遭破損,是基於當時技術上的處理未臻完善;金匠不慎讓空氣進入金液,令注入液體的過程裏出現氣泡,繼而在成品表面產生破洞。雖然令作品稍帶瑕疵,然而這種缺陷美在現代機械代工下實難以複製,算是觀展後得到的一種另類收穫。

「扭盡九曲十三彎」的纍絲與金絲

由於黃金擁有優異的延展性能,適宜被製作成絲;也能透過掐、焊、編或纍金絲,而衍生出不同的工藝和技法,「纍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根據目前考古發掘所得,在唐宋期間的中原已有纍絲器物出現︒其意為把金絲掐捏出各種形狀,堆纍成平面或立體的造型後焊接固定︒其與焊接在金器表面而作為裝飾有異,因為纍絲中的金絲本就是器體,故有着類似「鏤空」的效果︒而經過焊接,金絲間互相固定,與編結所製可活動者有所區別︒纍絲技法突顯繁複的裝飾之餘,也減少了金的用量和減輕器物重量,據知1克黃金能製成2000米金絲。

蝙蝠趕珠龍金束髻冠 (公元 15 至 17 世紀 (明代, 1368-1644)

以這種打從公元前 12 世紀就出現的技術「扭盡九曲十三彎」的作品,把黃金的多變延展性呈現得淋漓盡致。亮點除了細節繁雜、由纍絲而製成的蝙蝠趕珠龍金束髻冠,也有出產自約公元12至14世紀的「花卉瓜果紋金簪」。仔細觀察,除了會發現簪身由精細得誇張的金絲塑型,絲上亦鋪有由人手所貼上、密密麻麻的金珠;這極考金匠功力的一步,正是由第四種傳統金工技藝「珠化」所作。展覽裏亦有其他由複合技藝製成作品,待眼利的觀眾一一發掘。

失而復得的珠化技藝

「當你細味黃金工藝的奧妙時,你會發現珠化技術其實曾經失傳逾數世紀。」Marie說,讓在場觀眾頓時全神貫注觀察展品。「直至第一件珠化金器出土,珠化技術才被重新發現。今天我們可以從當代的珠寶,看到珠化的身影。」Marie口中這種與纍絲和金絲同為從外地傳入中國的技藝,起源自約公元前 7 世紀;其為把金屬製成細珠,並焊接在器物上的技術︒製珠方法為先把黃金溶化成液態,待其滴在佈滿碳粉的瓷碗而滾下,利用液態黃金的表面張力讓其自然成珠,繼而通過潑珠法︑吸珠法等過濾碳粉,以取得黃金珠。然後利用直接︑合金熔焊等方法將其焊接在器物表面︒

金璫(公元3至6世紀)

「就如這件『嵌寶石琉璃硨磲金梳背』,我們仍然對舊作品的品質和精緻程度而感到著迷。」鑲嵌着各種色彩寶石卻意外諧協的琉璃硨磲金梳背,為唐代李倕公主墓出土的冠飾顯示同類飾物,估計與這梳飾在當時是成一整套配戴的;梳背上由密密麻麻的金珠舖滿而成,在當時沒有電腦輔助下仍能把金珠貼合得如此順服,可見工匠的功力極其深厚;而「璫」自漢代為官服飾物之一,亦與佛道教信仰相關︒展出的金璫和對鳥紋金璫,一紅一綠配上動物造型,亦為這種非源自中國的傳統工藝提供了有趣的線索。

嵌寶石琉璃硨磲金梳背(公元7至8世紀)

「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 

地點: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 
展期: 即日至8月29日*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日,每日下午 1 時至晚上 7 時*  ﹙最後入場晚上6時﹚
網上預約︰www.lecolevancleefarpels.com/hk/zh-hant/the-art-of-gold
免費入場 (場內提供免費導賞團時段,備有粵語、英語及普通話可供選擇,詳情載於官方網站,須在網上預先登記。)

*學院開放日期及時間可能就政府的最新指引而有所改動。如展覽導賞因此取消,L’ÉCOLE團隊將透過您在網上預約時提供的聯絡資料盡快通知您。如欲獲取最新消息,可瀏覽L’ÉCOLE亞太區分校的網站(www.lecolevancleefarpels.com/hk)和社交媒體(Facebook及Instagram:@LECOLEAsiaPacific)。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