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 姜濤與Error 的竄紅,在香港不就是很超現實嗎?」香港藝術館館長(學習及國際項目)胡佩珊在跟傳媒談及超現實主義藝術時,不忘落了一個有趣而貼地的註腳。
由於疫情的延誤,這個籌備近三年的展覽最終隨法國五月藝術節檔期開幕。「超現實之外—巴黎 龐比度中心藏品展」由香港藝術館與巴黎龐比度中心聯合籌劃,即日起於香港藝術館舉行,是近年大師展中具看頭的一個。展覽帶來巴黎龐比度中心收藏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帶領觀眾重回超現實主義誕生的重要時期, 認識超現實主義藝術。
是次展覽由超現實主義的權威、龐比度中心副總監Didier Ottinger 策展,他堪稱是超現實主義的研究權威。策展理念緣自他2002年的著作《超現實主義與現代神話》(Surréalisme et mythologie moderne)。展覽以神話為主軸,貫穿整個超現實主義的發展歷程,闡釋這個時期有關美學和發展的歷史。龐比度收藏了大量重要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包括1922-1966年間起現實主義藝術運動領袖布勒東(André Breton)在巴黎的書房。

展覧由超現實主義的源起──巴黎的攝影作品開始,由1920爵士年代,談到黃金年代,再到它的神話(Mythology)關係,舊照帶觀眾回索超現實主義衍生的巴黎咖啡館和河畔的藝術家畫室。展覽展出共117件精選作品,類型包括繪畫、攝影、雕塑和文獻資料,大部分展品都是首度來港和展出。展覽雲集不少著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如達利(Salvador Dalí)作品《威廉・泰爾》、Rene Magritte的《強暴》、Victor Brauner的《狼桌》、Joan Mir的《鬥牛》和Francis Picabia的《金牛犢的崇拜》等。

展覽劃分為八個展區,述說著超現實主義的發展歷程。「巴黎之夜」為展覽的序章,巴黎被視為超現實主義的誕生之地,觀眾隨巴黎夜景的黑白相片漸漸步入「超現實」的通道。
戰爭的傷害與重生
在超現實主義發展初期,藝術作品多以希臘神話進行創作,創作出各種非真實存在的「神獸」,如希臘神話中「牛頭怪」和「奇美拉」。到了二戰時期,藝術家開始自創神話人物。「無頭者」回應了當時 社會的動盪,代表從理性的枷鎖中掙脫,從而表現出無意識、非理性的狀態。藝術家藉神話抒發對社會及人性的不滿,透明和迷宮成為超現實主義者的象徵。是次展出Jacques Herold的《大透明者》靈感來自杜象《大玻璃》,畫面的種種呈現出超現實的神秘主義。

胡佩珊續指,「牛頭怪」展現了超現實與希臘神話的結合,亦述說了 超現實主義與戰爭的關係。在1920年代初,牛頭怪作為非理性和黑暗的象徵,符合當時的戰 爭時期人心不安的氣氛;迷宮亦被認為其結構複雜來形容人的內心一樣,象徵著非理性和無意識。牛頭怪在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述說著戰爭對人類的傷害,解釋他們在受到痛苦的時候怎樣在痛苦中釋放自己的無意識。
「把對理想國度的渴望帶給世界」

胡佩珊續指,超現實主義者在大戰後認為人類對於人生意義失衡,對戰後的世界感到無望和無助。「他們希望透過超現實主義,透過非邏輯的程序來調和現實,將『創造一個理想國度』的渴望帶給世界。」
回應超現實主義美學,藝術館同時找來香港藝術家林欣傑及黃美諺,把藝術與科技結合,以香港角度對跨文化、地域的藝術品作回應和反思,繪本風格感受如幻似夢,同時也穩穩透現疫情下的新常態。
「超現實之外──巴黎龐比度中心藏品展」
日期: 即日至9月15日(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 2樓專題廳 – 香港藝術館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票價: 標準票(成人)$30
團體票(20人或以上)$21
優惠票(全日制學生、殘疾人士及一同行照顧者、60歲或以上高齡人士)$15
撰文、攝影、剪接︰廖偉洛
部分相片由香港藝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