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意設計師陳德峰(Tomson),在2018年獲香港設計中心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贊助,翌年飛到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展開為期一年的工作。回港後的Tomson,現以自由身身分繼續接洽工作。

得知傳意設計師陳德峰(Tomson)有份參與M+博物館的Visual Identity(VI)設計,特意相約他在附近一間咖啡店進行訪問。拍照時走走停停,看到建築物的鏡面反射出扭曲變幻的影像,頂着大太陽、汗流浹背的Tomson也非得要拿出手機拍下不可:「你不覺得這很美嗎?」他問。

Tomson相信設計來自生活,更反映城市的輪廓;這也是他在2018年獲得「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後,於翌年憑贊助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工作的原因:「選擇去荷蘭,因為歐洲比亞洲更陌生,在美感和文化上的衝擊更大;我喜歡從異文化的刺激裏獲得新視野和啟發,視覺設計、建築、教育…… 荷蘭的美感文化,是來自整體的。」從本地設計工作室開始就接觸過外國客人,到後來一整年的荷蘭之行,在彷彿藉著工作「環遊」過各國的Tomson眼中,外國的月亮是否真的特別圓?

從參與書籍設計到為品牌設計VI,Tomson認為兩者相似的地方,是均需為兩者找出特質,創造語言系統:「但書籍設計,始終為內容而服務。VI更多的,是在品牌特質上再為它賦予個性或定調,令它擁有更多開放的想像空間;也有其時間上的可持續性,無論三五年後再回看,VI為品牌創造的語言系統都不會變,不會像書本般受頁數的限制。」

傳意設計 有意才能傳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Tomson曾在三聯(香港)書店擔任書籍設計師;及後加入本地設計公司Marc & Chantal,除了商業品牌,也曾參與本地文化地標大館和韓國RYSE 酒店的Visual Identity (VI)設計。所謂VI,意指能讓人識別個別品牌的標誌和一系列配套設計:「但VI所說的不只是視覺,視覺上的呈現只是手段。歸根結底,所有視覺都是產生自Idea。」作為傳意設計師,Tomson的職責是要依靠敏銳的觸覺擷取品牌的中心思想,再透過美學判斷加以放大,成為一種別人一看就能識別品牌的「語言」:「例如某品牌定位是成熟的,可考慮運用輕身一點或tone on tone的顏色搭配,字體選擇可能需要更classy;一些年輕點的或者文化項目,自然能以更大膽的用色和相對較bold的字體設計呈現……」

令他至今仍津津樂道的,其中一個項目為為韓國酒店RYSE所設計的一系列VI:從像塗鴉般的「Y」字標誌、到每層電梯大堂內以手工筆觸粉飾的樓層告示、以至房間內色彩鮮豔的落地大玻璃…… 大樓內外,有別於傳統酒店的奢華氣派,RYSE充滿煥然一新的活力:「酒店所在的弘大區有着多所創意大學,是一個本身已經如此年輕和富文化特色的地方;這間酒店作為一個大品牌,我們不能把一個alien(異數)放在區裏面。」直言要讓酒店參與在區內的文化氛圍中,他找到了較為大膽的方向:「原意是希望打破傳統酒店一本正經的認知。所以我先整理了一個較為公整的設計,把必要的資訊整齊排列好,再把油漆潑下去,遮蓋掉這些資訊。整套語言從print 到digital, 再到後來每層顯示層數、牽涉手畫油漆元素的指示牌,就是從這裏發想的。」筆觸,就是這間酒店的其中一個VI;也就是Tomson口中強調,屬於品牌的語言和符號。

異地人的優勢?

「換轉是韓國人、或者正正居於弘大那區的設計師,未必會像我那樣處理;反而因為我是異國人,看待一個地方的角度可能就不一樣了。」Tomson認為RYSE酒店的例子,突顯設計與社區和城市特色的連結,有趣的是這也是基於異地人介入的文化衝擊而發展出來。工作訴諸美感經驗,以往即使長期在港生活,Tomson 也會抓緊時間逛展覽;看完香港的展覽,便飛到其他國家繼續逛:「美感來自日常,跟生活條件、城市景觀息息相關。越看得多,在創意上就會越多input。」

一直吸收二手資訊的Tomson自覺能感受到的始終有限,然而親身在某地體驗一段時間,得到的經驗又會否不同呢?

Tomson反思僅廿多歲的自己,原來已參與過幾個規模不小的設計項目;但又似乎未夠經驗自立門戶,便決定出國闖闖賺取經驗。

玩色天堂 啟發M+設計

Tomson在2018年獲香港設計中心「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贊助,得獎後翌年飛到荷蘭,在阿姆斯特丹知名設計工作室Thonik開始為期一年的工作。作為設計之都,荷蘭城內一事一物每天都帶給Tomson各種視覺衝擊:「『直接』是最大的感受。荷蘭人衣著或生活家具上可能會出現更多鮮艷顏色、配色又很大膽。放在大多人都偏好穿黑白灰或者藍色的香港,這些人就會被視為奇裝異服,過於誇張。」美感和設計是城市的一面鏡,阿姆斯特丹市內的廣告和路牌,都帶給Tomson新視野:「設計上很簡單直接,只單用一款字體和顏色配合,已經成為了一個visual;這樣的設計方式直白得來又激烈。」他亦觀察到城內很多設計驟眼看起來不太認真,其實富有幽默感,同時能傳遞訊息,這類實驗性質的設計對他來說很有啟發性。

「設計上很簡單,只單用一隻字體或顏色,已經成為了一個visual;這樣的設計方式直白得來又激烈,在別的國家未必那麼普遍。」(由受訪者提供)

更印象深刻的,是他發現荷蘭人的美感原來是從小培養:「連小朋友在公園玩的滑梯之類的設施,也讓我不禁驚呼『嘩!咁靚嘅!』。那些設計不能只以幾何去概括,簡約得來卻又有設計感。」Tomson認為荷蘭的美感教育值得借鏡,是因為這是一個紮實而良性的循環:「從最簡單的康樂部分入手,讓小孩從小就擁有對美感的認知;加上荷蘭有着優秀的設計師在各大設計學校裏任教,有好的教育,自然能培育出好的建築師和設計師。當整個社會每部分都著重高品質時,只會越做越好,很難向後倒退。」從政府到人民、城市建設到家居用品,土地裏每個部分都是美感教育;從生活告訴城市人設計的重要性,一點一滴拼砌出「設計之都」的全相。

荷蘭在設計和用色上的大膽創新讓Tomson得著不少。他笑言自己的portfolio 在一年間不知不覺地增加,除了商業工作,他亦有繼續參與來自各國文藝地標的委托;當時在荷蘭Thonik 工作的時候,其中一個項目是來自家鄉香港的M+博物館。當時博物館的logo已設計好,Tomson需要在它之上發展VI:「相對於圖形、相片或字體,我們選擇以顏色作主要論調。當時我們找了一個color range,全部都是mid tone color、擁有同一個灰度的顏色;把這些顏色轉為黑白的話,它們會變成同一隻灰色。」顏色有趣的地方,正是每個人對它的演繹不一:「在香港人眼中,看對面海可能是七彩繽紛;然而在荷蘭人眼中,灰色就像香港的顏色。因為各種高樓大廈疊加,正是一個灰色的風景。」香港由兩地人各自不同的視點,去解讀屬於同一個地方的一種顏色,饒富玩味。

灰是屬於香港的顏色?

從前抱着欲求不滿、希望探索家鄉所欠缺美學創意的情緒而離開香港;在外地收穫了一整年的工作和生活經驗,返港後的他坦言,外國的月亮似乎沒有想像中那樣特別圓。其一是更實在理性地明白作為商業城市的香港,本質上就與荷蘭甚或歐洲等地的節奏不同:「正如直接把日本的簡約設計特色放在香港、如斯繁忙的大都市,也未必完全適合。因為設計就是城市的鏡子。」Tomson認為把從荷蘭吸收到的美感想法應用於香港不是不行,但不能搬字過紙:「要思考別人這樣做的原因,那個mentality是如何影響繼而產生這設計。所以著重的,始終還是idea。」

Tomson:「我從來不擔心香港的設計,因為我們有很好的設計師、也不是沒條件進行更好的創作,只是取決於行業是否更願意大膽前行,大眾又是否願意去留意這些設計。」

「設計好玩的地方在於,越去得多不同的城市觀察別人的特質,就越大機會能找到我們自己的特質。」在荷蘭的一年間,Tomson 持續參與來自各國的設計項目;把觀察各國城景特色的洞察力持續打磨,他看待家鄉的眼光,好像真的起了點變化:「是很老土的,但如像維港那樣『痴線』的景象,世界上的確是不會找到另一個。」Tomson口中的「痴線」,是指看似雜亂無章、卻又自成一格的港式城市景觀:「香港的街道存在着很有趣的hybrid,例如這邊廂有間高級時裝店,隔壁的又能是街市,再隔壁又有間餐廳……」港人在語言使用的習慣上,同樣有着相似的特色:「溝通過程裏常常夾雜中英文,連街上的路標也如是;其實在外國也會看到多種語言同時出現,但就算德文、英文和法文也好,它們始終都是拉丁語系。但中文和英文,是大相逕庭的語言。」語言和文字上的衝突,似乎都被城裏人視為習以為常、理所當然般的存在:「對一個西方人來說,他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但對於香港人來說,則已見怪不怪。但很多在我們眼中,每天因為理所當然而不自覺忽略的東西,如果把它的質量做得更好、放大這些特點,它就成為我們的優勢。」

「作為設計師的我們,能從家鄉所給予的各種視覺刺激中得到靈感,創作屬於香港、獨特的東西;作為香港人,我們很應該為此而驕傲的。」在Tomson眼裏的香港,灰極,還是個從街頭巷尾滲溢出色彩、獨一無二的風景。

「作為設計師的我們,能從家鄉所給予的各種視覺刺激中得到靈感,創作屬於香港、獨特的東西;作為香港人,我們很應該為此而驕傲的。」在Tomson眼裏的香港,灰極,還是個從街頭巷尾滲溢出色彩、獨一無二的風景。

關於 Tomson

IG:@tomsonchan_com
website:tomsonchan.com

關於「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

https://cdn.thestandnews.com/media/photos/cache/5.20YDTA20Logo_8SmSE_1200x0.png

香港設計中心主辦的「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旨在嘉許18至35歲具創意的香港設計師及設計畢業生,培育香港設計人才,得獎者有機會獲財政贊助高達五十萬港元,遠赴海外著名設計公司工作 6 至 12 個月,或到設計院校進修 6 至 18 個月。新一屆獎項現正接受報名。

截止報名日期: 2021年6月28日
網上報名:ydta.dfaawards.com

撰文、攝影:熊天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