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那種背着香港歷史痕跡的傳奇…」一代才子、填詞人黃霑是香港不可多得的創作鬼才,但其實我們所認識的那位豪情萬分、不拘小節的「不文霑」,可能只是他的一部分。香港流行文化學者兼《保育.黃霑》編者吳俊雄(筆名梁款)花16年將鮮見的黃霑創作手稿、他與摯友的書信傳真和趣聞軼事結集成書,拼揍出一個完整的黃霑。

一套五本的《保育.黃霑》記錄了黃霑早年的身世,以至透過呈現黃霑手稿,忠實呈現他的足跡,再折射香港大歷史和小人物在香港曲折的交往。
(三聯書店提供圖片)

「2005年,我到霑叔故居看到他的遺物,當時真的很震撼。那時黃霑離世沒多久,我覺得很多物品仍然有溫度。譬如他書房裏的書桌背後,有很多他寫博士論文時的手稿。他時常來上我的課,原來他的筆記就是當時上堂時寫的筆記,就好像重新看見自己的學生在房間中留下了痕跡。」黃霑既是吳俊雄的學生又是他的偶像,16年前有幸到霑叔故居看他的遺物時,難以言喻的思緒如若泉湧。

香港流行文化學者兼《保育.黃霑》編者吳俊雄(筆名梁款)花16年整理黃霑的遺物,他形容過程猶如偵探查案。

吳俊雄於是用俯瞰角度為黃霑辦公桌的最後一刻留影,多年之後他將其變成一張「wallpaper」放在自己的辦公桌﹐睹物思人,猶如另類「大叔的愛」。

而在芸芸遺物中與香港有直接關係的,非黃霑歌詞手稿莫屬。

16年追溯黃霑如查案

黃霑原來是個收納專家,從很早期1970年代寫下的歌詞,以至最後替張敬軒所寫的《Blessing》都保存得井然有序。吳俊雄笑言自己從寶物堆中接過《獅子山下》的親筆手稿後,感覺超乎現實,彷彿頃刻與霑叔過電:「好像皇都戲院的飛拱,看照片就看得多,但真正站在天棚上,你就會有實地真跡的感覺,手執手稿時仍然覺得『打冷震』。」

霑叔的親筆歌詞手稿,原來港人傳頌多年的《獅子山下》是幾經修改而成。(三聯書店圖片)

吳俊雄發現我們一直傳頌多時的《獅子山下》手稿有很多改動的地方,他凝望在霑叔的走筆處,有不一樣的感慨:「為何《獅子山下》需要修改?為何會作這首歌出來?中間經歷了甚麼過程和曲折?我們稱之為港歌的《獅子山下》,原來亦經歷了一段不長不短的歷史。」

吳俊雄形容,這16年的編選整理為偵探查案過程,一步步將這位鬼才創作的蛛絲馬跡,還原真性情。「現場有很多痕跡,例如這裏有隻鞋、那裏有一隻襪,那裏有副眼鏡。你會想知道本來穿這對襪的人是如何,為何戴起眼鏡後整個氛圍都不同了。就由物件、痕跡,再追溯到背後的過程。」

霑叔傳真成瑰寶

「他是一個很忙的人,他和朋友通訊,由於當時沒有手機,都是用傳真機。有很多他說過的片言隻語,高興與否,全部都用白紙黑字記錄下來。對我們這班做保育的人來說,就好像『執到寶』一樣 。」吳俊雄高興道。滾石不生苔,霑叔一生忙得不可開交,正職是廣告人,放工就寫稿,深宵就填詞,傳頌迄今的《家變》和《上海灘》,都是凌晨二、三時推敲出來的,所以黃霑與摯友的閃電傳真頓成珍寶。「而令我們感動的是,當中有一大部份是『輝黃傳真』,由1980年代至2000年頭,大家都仍然有傳真。霑叔常言顧家煇是自己前世失散的兄弟,我對此一頭霧水,但看過他們的私訊後,就馬上明白到他們彼此確實有奇妙的感應。」

吳俊雄說黃霑在傳真中無所不談,由調皮的不文故事到大樂的創作概念都有,不但看到黃霑在公眾面譜背後的一面,也竅探了香港流行音樂創作的細節,當中一次與吳宇森的「蒲公英對話」最有港味。

《蒲公英之歌》是黃霑為吳宇森的電影《喋血街頭》所填寫的歌,這部電影講述幾個情同手足的「屋邨仔」流落在越南,然後如何追溯友情和成長記憶的故事。吳宇森對這部作品特別着緊,因為他對這些人物角色和香港當時的狀態都有情,腦海就浮現以「蒲公英」的隨風而去、隨風而落的形象來創作電影的音樂,更邀來黃霑的妙筆。

「吳宇森認為蒲公英很貼合香港,他看過霑叔寫有關蒲公英心情的文章,很希望霑叔可以在《蒲公英之歌》寫回這一種狀態,令《喋血街頭》以一首香港的歌去訴說香港的情感。吳宇森表示這是我們的香港,我們需要給一些力量去寫好;霑叔表示一定,甚至如果上次寫得不好,今次會寫得更好。」在當時89年、90年香港還是很動盪的時代,兩人在互相激勵下寫出這個故事,吳俊雄坦言當時被兩人的共震震懾,足足花了半小時凝望着這份手稿。

傳真中不乏黃霑與徐克的對話,當中記錄了《倩女幽魂》與《笑傲江湖》的創作過程。

霑叔寫霑叔

「我最初是構思將我最震驚的一百樣東西、五十樣東西寫出來,就已經成事,變成一本書。但只展示是沒用的,需要加以解釋,然後我發現很多事情霑叔曾經解釋過,不用借我們這班學者的手,就讓黃霑說黃霑。」1975年的香港沒有本土文化,很多事物都是從外而來,而黃霑就曾接下將《世界真細小》翻譯成廣東話的大工程,過程中經歷反覆的修改,最終才能不着痕跡地變成香港的歌,這一切霑叔也有解釋,一切都記錄在案。

黃霑不時會在專欄記錄自己的創作詳情,吳俊雄就就萌生讓黃霑說黃霑的念頭

「我希望這些書籍出來,可以像原材料一樣,年輕人看了以後有興趣,霑叔最喜歡的歌是哪首,如果林家謙翻唱、Serrini翻唱,那首歌會如何的不一樣?這就是保育的意義。」摩挲着一套五本書的實物,吳俊雄有感而發。

撰文、攝影、剪接:陳昶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