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流轉,舊物黯然退場,有人會嘗試從這些遺物中淘洗出一種值得傳世的價值,再將其命名為「遺產」。然而遺產該是甚麼?它的形狀又該如何?

眼前一幅巨型乳膠作品撞進眼中,《詩意遺產》策展人譚學能(Alex)凝望作品上面的星塵,細說着作品背後的故事。在他的眼中,遺產從來不只有一種形狀:「一種物質、一種討論、一種情感,甚至是身份認同都可以是遺產。」
從香港圖騰鑽出心安的探尋
大館新展《詩意遺產》,邀來六個藝術家組合,包括:陳麗同、梁美萍、尹麗娟、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Ursula Biemann & Paulo Tavares、Jorge Otero-Pailos,分別製作六組作品,一半本地,一半海外,用創作回應和延伸「遺產」的意義。
「Heritage在中文很難去直譯意思,我們經常會聯想到是家人留下給我的遺產。其實遺產是一套西方的觀念,這不是關於家族的傳承,而是一個社會性的意義,甚至超越了本土的界限、地域界限和國際界限。」因為文化差異,要向華文觀眾準確地解釋遺產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難,所以Alex就將計就計,從淺白和實在的方向引入展覽。

第一件作品正正倚在展場門口的旁邊,是尹麗娟(Annie)的《此心安處是吾家?》。現場數百塊地磚,全由 Annie 與助手倒模灌漿製成,一白一綠交織出一個4米x4米紙皮石圖案的台階,那是老香港的特色圖騰。「展覽其中一個最直接淺白的主題是關於物質,因為遺產對大眾而言一般都是有形的,Annie就借物質入手,再轉向心靈上的探尋。」Alex說道。
過去一年,香港經歷整容式的轉變,Annie開始注意到視藝院附近的三山國王廟的香火頓然鼎盛,善信如鯽,紛紛在這不安的世道裏求心安。Annie就從廟中提取香爐灰,倒模造出磚頭,且所有磚頭都是空心又充滿雜質,表面耐抗但事實上相當脆弱。

磚頭明明堅硬,何解她偏偏要弄得外脆內軟?「Annie特意用較低溫度燒製,成品更加脆弱,營造出表面堅固但事實上不可靠的感覺。嘗試透過物質誘發觀眾對心安的思考。」Alex為作品解話。
原本Annie有想過讓人試踏台階,但因為考慮到它的脆弱就打消了念頭,改由自己親自於台階上行走,然後製成錄像。的確,在訪問當天就已經有磚頭被無意踩崩,那份軟硬的交戰感頃刻變得更強烈。
有形無形 你的我的

看畢Annie的作品,Alex就繼續領我們觀看展覽餘下的作品,從有形走到無形的尋問,驟眼看就像一條軸線,逐級打破觀眾對遺產的理解。
我們走到一座「紙盒移動城堡」面前,就止了腳步,「這件作品由菲律賓二人組合Alfredo與Isabel Aquilizan所創作,講的是移民問題,似乎也是普世面對的問題。遺產也是關於一個地方給予人的一種身份認同、一個心靈的駐腳點。」Alex娓娓道。
藝術家Alfredo與Isabel Aquilizan夫婦2006年移居澳洲,惟未能適應當地文化,於是決定舉家回國尋根,卻發現再找不到家的歸屬感。
他們就把如斯的經歷化成跨越邊界的交流和溝通點,透過社區參與方式表達流離失所、改變和記憶的主題。眼前由逾千個紙箱堆砌而成的移動城堡,是他們邀請不同國家的人合力建成的,東歪西倒的外形映照出不安的無力感。
「我很喜歡一位英國文化理論家Stuart Hall的一句明言,遺產就像一面鏡,永遠只會看到自己,我們看不到別人,鏡的邊界以外的人或事,我們也不會看到,這正正反映了我們如何去理解遺產。」Alex直言展覽不僅是向觀眾展示遺產的各種形狀,更希望大眾反思自身與遺產的關係。
撰文:陳昶達
攝影:陳昶達、陳恩慈
剪接:陳恩慈
《詩意遺產》
展期:即日起至 2021年11月21日
時間:11:00 – 19:00(星期二至日)
地點:賽馬會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