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擦過紙張時,兩者接觸的實在感,這就是當時香港給我的感覺。現在社會給人的感覺很機械化,每個商場都是那幾間店鋪,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每區都應有其特色,有其地方文化。」—— 畫家李志清

作為香港著名畫家,李志清以畫匠的細緻目光加超凡記憶,從身邊轉瞬即逝的物事裏,捕捉到諸多引人入勝的細節。例如他從鹹魚的排列裏,看出了卦象、生命和時間的色澤,又從童年居於大圍白田邨的記憶中,體會到每個地區的獨有文化。舊時的地方、行業、人物與風情,如今結合起來,在李志清筆下纖毫畢現。
1963年生於香港的李志清,對油畫、西洋畫、水墨畫、書法等皆有涉獵,他曾向不同名家取師,兼學中西畫技法。到了八十年代,李志清以漫畫聞名,為金庸御用插畫家,此後畫作中的線條亦多帶有漫畫的風格,而他本身亦猶如金庸小說裡集高強武功大成的郭靖。他自稱「畫癡」,那時星期一至六在公司作畫,假日仍與畫友到處寫生。作畫四十多年,李志清笑指他直到現在,還在不斷摸索自身的畫風。
以長卷重現昔日大圍鄉村
逝去的回憶不似當下現實,可以透過攝影再現,唯有從畫家筆下追溯。李志清14歲前居於沙田大圍白田邨,回首過去時,發現現今留下的老照片當中,竟找不到一張記錄其成長環境的照片,只能從外國攝影師留下的作品中隱約觀看昔日的香港,外來者的角度不免帶有些許獵奇的色彩,「例如他們會看到招牌、密集的電車路,但他們不會走進鄉村——像是沙田大圍白田村六區34號的廚房,不會看到我們生活的細節與模式。」
沒有照片可供佐證,李志清唯有依靠記憶重現童年情景,幸好提到昔日時,李志清對細微之處仍能侃侃而談。描畫1963年「制水」一幕,除有數幅是對比照片而畫,其餘皆由他依憑記憶所繪。「這樣的場景,完全是憑記憶繪畫出來,完全真實。畫中的一個籮筐、一個鐵絲網都源自我的記憶。」除了白田邨,李志清的畫作中還記錄了往日的深水埗,他回想那時搭乘72號單層巴士,從大埔開往大角咀碼頭,沿途所見一直是鄉村景色,到了嘉頓山下,才仿似到達另一世界。

地區特色與生命力
行業的出現與殞落,不僅在於時間,也在於不同地區的生活文化。李志清的作品中,工種的出現與周遭人事密不可分。例如他畫到戳蓮子芯的情景,源自於他家後面一間製造新年糖果的工場,每逢暑假便需要人手協助去除蓮子芯。戳蓮子時,手要經常浸泡水裏,因為蓮子要先烚熟再行取出——李志清訴說回憶,清晰得彷彿那僅是昨天才發生的事。他認為要不是成長於白田邨那樣的環境,也未必會認識如此工種。
過去的美好經常反襯出當下現實的不似預期。城市發展與「士紳化」令社區面貌千人一臉,對於李志清而言,他所懷念的舊日香港因而亦包含了一種「人的味道」。他以繪畫的筆觸作喻:「筆尖擦過紙張時,兩者接觸的實在感,這就是當時香港的感覺。現在社會的感覺很機械化,每個商場都是那幾間店鋪,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每區都應有其特色,有其地方文化。」
李志清的繪畫不僅為回憶染上色調,亦為逝去的物事重添生命力。有一次他經過灣仔街市,看到冰上排列六條烏頭鹹魚,其中一條反了過來。當時正在閱讀《易經》的李志清,馬上將當中的排列與經中履卦連繫起來。後來他將此排列入畫,為使其更活靈活現地呈現,李志清將原本的冰改為以墨作畫,令鱗光的色彩對比更明顯,以重現魚鱗反光時,頓閃一刻所產生的活生生之感。李志清對周遭事物入微的觀察,屢見於畫作之中,從線條和顏色變化裏,消除時間所造成的障礙,呈現他從回憶與身旁事物裏頭所擷取的、特有的欣賞價值。


文化者將於「典亞藝博」Fine Art Asia 策展李志清個展「舊時香港」,屆時大家將會見到不一樣人味濃的舊香港,以及全面的畫家作品,包括油畫、白描、長卷、速寫、水墨、人物工筆作品。
《李志清「舊時香港」展覽》
日期:10月7日至10月11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門票:購票及詳情請瀏覽 fineartasia.com/fair-ad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