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香港市民在四十代尾一直在經濟蕭條下復甦生息,到了五十年在韓戰的貿易禁運下代掙扎求存,六十至七十年代最後更成功由貿易港口灣轉型成工業中心重振聲威、揚威海外。宏觀一望,歷史一閃即逝,但照片卻可以將閃過的一刻永久保存。金鐘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 Society)的攝影展《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將會透過三位攝影師 Hedda Morrison、李福志及Brian Brake 的視覺講述一個關於戰後到復甦,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香港故事。

「這段歷史是建構現代香港的磚頭,是現代香港的根基。」說話的是龐眉白髮的艾思滔,他是歷史遺珍攝影基金會創始人、是今次攝影展的策劃人、也是一位攝影師。艾思滔注重展覽中記實影像的美學,亦強調每張相片的故事性及歷史意義,再要考慮攝影師的性格、個人特色等等,「從挑選作品到策展,是個非常複雜的思考過程,我們就像砌拼圖般的重塑一個完整、連貫的故事。」

遙遠的歷史 親近的記憶
進入前英軍軍火庫的亞洲協會藝術館,整個展廳都整齊有序地放滿一幅幅黑框、不同時代的香港生活照,整個氛圍都滲透着濃濃的歷史氣味。展覽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分是由德國女攝影師Hedda Morrison執鏡的「復甦生息」,記錄戰後香港1946至1947年間的生活面貌;第二部分就展出攝影師李福志鏡下照片與其生平,敘述1950年代的「逆中求存」;第三部分則是紐西蘭攝影師Brain Brake鏡頭下的六七十年代香港「重振旗鼓」的景象。
展廳裏的各個展品經過詳盡的資料蒐集,每張相片下都有文字導讀,連攝影師用過的相機和菲林亦有所提及,而這大部分資料都是由艾思滔在編製攝影書《香城故影》與《流光迅影香港情》時得來的,全面的資訊令觀者更能感受每張照片的溫度。


一場歷史展覽盡顯心思,全因策展團隊對舊香港都有種個人連繋。策展團隊其中一員黃思穎 Elaine表示自己從研究照片的細節,例如憑照片上的路牌、被攝者的服飾,進行資料搜集。「相片除了是視覺媒介,它同時藴藏很多故事,每一張照片都能呈現人、事、物的轉變。」一個個相片的故事令Elaine更為感觸,身為港大校友的她就對Hedda Morrison於1945年拍攝港大陸佑堂的照片最感興趣。1945年太平洋戰爭剛完結,照片裏的陸佑堂的天花已蘯然無存,因建築物的木材都給人作燃料使用。Elaine從相片再見陸佑堂的頹垣敗瓦,感嘆歷史帶來的變幻莫測。


有些照片能保存事物的面貌,有些卻能保存感情的溫度,當策展團隊的李悛怡Amanda看見李福志為兩位女遊客拍的山頂照,她感到懷舊,更相念以前媽媽帶她到山頂觀光的回憶。黑白照片除了燃起觀者念舊的心,它更是一個承載回憶的容器。這些照片未必承載Amanda 的個人回憶,但卻為Amanda帶來情感歸屬,就是這些情感的連繫令照片更動人,令歷史更親近。

除了照片的故事,展場裏相片的輔排也巧妙地將觀眾拉進舊香港年代。觀眾從破璃大門踏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Hedda Morrison的近距離人物照,感受當年人民面貌,瞬間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
李福志的影像世界 攝影師的尊重與同情
繼續探索,看過Morrison鏡頭下的香港山景,慢慢再步入50年代李福志的影像世界。李福志的照片相比同場作品顯得較低調、較中庸,展覽的這個部分既是香港50年代的生活寫照,也可以說是李福志迷你回顧展。

李福志生於新加坡,於1947年來到香港,剛到步學會攝影的技巧後,就專門為遊客拍照及擺賣風景照謀生。展場除了展示李福志那些年拍下的相片,也展出記錄李福志一生的相片與文件,有別人為他拍的照片、他的身份證明、他在49年工作的薪金單等等的文件。李福志除了用相片記錄五十年代,這些相片與文件同時在默默地記錄李福志。


談起李福志,艾思滔就像提起老朋友,立即與我們分享探訪李的一段經歷。「當時李福志已經年紀老邁,屈在小小的蝸居,於是我給他遞上我的相機,他拿到手的一剎那,雙眼發光,雙手亦迅速專業地拿穩鏡頭。」艾思滔形容,李福志與李福志鏡頭下的市民都反映了一點—— ordinary people are extraordinary。
雖然李福志以外的攝影師都是外國人,但三位攝影師同樣對香港基層市民都有着尊重與同情,從Hedda Morrison鏡頭下街頭露宿的老婦人到Brain Brake 鏡頭下在天台做早操的小學生,這些一去不復返的畫面都一一保存在他們的底片裏,成為市民的集體情懷。


中灰色的記實美學
「我們想講好這個故事。」艾思滔認為是次展覽最重要是如實反映這段時間的歷史故事。艾思滔更重視照片的記實美學,而非相片當中的藝術性。「藝術照片大多以高對比的光暗來營造一種強大的視覺衝擊,但這樣做卻會丟失很多細節。」三位攝影師的作品在拍攝、顯影至印尉的過程中都傾向呈現中灰色的色調,因為這樣做觀者才可以在相片裏發掘更多具歷史價值的內容。
艾思滔再作例加以解釋,「何藩的相片是非常美,藝術性非常高;而新聞照片就是快速地純記錄,所有細節都需要擠進相片裏,而展覽中三位攝影師的記實攝影作品就介乎兩者之間。」這些相片的重點並非純粹地吸引眼球,比起吸引更多遊客到場參觀,艾思滔更希望生活在香港的市民前來感受香港的歷史。「這是香港人的家、是香港人的地方,也是香港人的故事。」


《復甦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
日期:2021年12月14日至2022年3月6日
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11時至下午6時
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四:上午11時至晚上8時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麥禮賢夫人藝術館
免費參觀
撰文、攝影: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