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大自然、親人、喜歡的玩具、願望,孩童作畫簡單直接,看到甚麼就畫甚麼,正正如此,我們很容易能從畫作中知道他們的感受,甚至那些曾施加於他們身上的傷害。

烏俄之戰已發生了三個星期,俄方面對各國的制裁仍未肯停戰,烏方一方面召集男性參軍,一方面讓其他國民撤離到較安全的地方,甚至離開烏克蘭,到鄰近邊境的國家暫避。烏克蘭的公共軍事管理部門在利沃夫(Lviv)火車站,為撤離的民眾提供心理援助服務,車站與波蘭邊境相距80公里,而該車站聚集了數千名婦女及孩童,部分人驚惶失措,甚至表現出嚴重的痛苦跡象,需要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其中孩子們尤其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創傷。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成人的大部分心理疾病源於孩童時期的創傷。戰爭之下,大部分孩子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鄉,長途跋涉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城市,在寒風中等待40小時好進入波蘭或羅馬尼亞的邊境,期間還可能面對炸彈或各種悲劇,心理上難免留下一定程度的烙印。有來自烏克蘭的心理醫生提到,自戰爭開始後,國內18至60歲的男性被禁止出境,留在國內參軍抗敵,父親們突如其來的缺席,亦會對兒童造成創傷。

利沃夫的心理醫生在報告中提及,有數千名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烏克蘭兒童難民表現出嚴重的創傷後遺症,其中一名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的心理學博士Viktor Balandin,曾看見孩子們患上緊張性精神症狀,身體與四肢變得僵硬,對外界刺激失去反應,亦有部分孩童停止說話,雙手凍結並不再移動。

面臨戰爭,在艱困的環境中,創作反而成為了一種必需品。車站除了成為心理治療的場所外,利沃夫的Franko Museum館長Bohdan Tykholoz亦召集了一群兒童心理學家、藝術家、音樂家和老師,每天和當地1000名流離失所的小孩一同玩耍、投入藝術創作,為孩童悄悄挽回他們該擁有的童年。利沃夫一間書店的店主Kateryna Sukhorebska亦為離鄉別井的孩子們舉辦藝術活動,她從孩子的畫作中看到,裏頭失去了天真爛漫,坦克、大砲取代了花草樹木,而每張畫作無一不繪有烏克蘭的國旗,以及孩子們祈求勝戰的願望。

其中一名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小孩Amalia參與藝術治療活動,在畫中繪上一面烏克蘭國旗,背景正是雙色國旗所象徵的藍天與麥田,並在太陽旁邊寫道:「烏克蘭始終能夠贏得勝利」;另一位9歲的小孩Solomia則畫了一隻背着背包、頭戴軍用頭盔的貓,牠在俄羅斯對手面前,持着烏克蘭國旗先行越過終點線,畫中散發着對勝利的渴求和希望;而來自烏東、所居村莊遭俄方轟炸的女孩Anastasia,則以烏克蘭國旗為背景,前方畫了一隻啣着橄欖枝的白鴿。她在畫紙背面寫上:「做得好,繼續努力!」希望把畫作連同當中的訊息送給身前線的烏克蘭軍人。

圖片來源:Alessio Mamo/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