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更多人投身香港文學評論,令有價值的研究課題最終能得到大眾的重視。」
——王家琪
從中文系畢業的王家琪,入讀時一如大部分中文系學生那樣,原想成為一名寫作者,後來經過大學期間的訓練,認識了系內多位優秀的導師與學者後,她漸對研究產生興趣,並希望跟從前輩的步伐從事文學評論,而香港文學則成了她最感興趣的研究範疇。西西、也斯、《素葉文學》——這些在香港文學史上耳熟能詳的名字,吸引王氏埋首鑽研,她又從中另闢新徑,着眼那些甚少人關注的研究面向。
從舊刊發掘素葉、也斯不為人知的面貌
王氏最初選擇以《素葉文學》作為研究對象,源於大學時期的一份作業。當時她從香港文學資料庫的茫茫舊刊中,發現《素葉》如斯著名的文學雜誌,竟然鮮有學者進行研究。這雜誌對香港文學影響深遠,除了因其編輯均具資深的文學經驗外,也因它作為其中一本長壽的香港文學雜誌,見證了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素葉文學》裝幀樸素,在沒有華麗裝飾的情況下,依舊出版了20年,證明那個年代的讀者對於文學的追求,就是『文學』本身。隨着文學市場經營越漸困難,我認為這一點在當下的年代越來越難得。」
王氏對舊報的着迷,進一步延續至她的博士論文。她升讀博士那年,是也斯去世之後的一年,這位文學巨匠素以新詩、散文與小說著稱,惟在創作以外,他也寫下了為數不少的評論。王氏將研究重心置於也斯的論述,收集了2,000多篇報刊專欄與雜誌文章,希望總結也斯作為研究者的身份。她坦言,過程中最困難之處在於收集早期的專欄,比如也斯寫了八年的《快報》專欄文章,如果不是有幸獲得陳進權先生把私人珍藏的剪報借出,根本無從研究,對青年也斯的認識就會缺去關鍵部分。
文學研究現狀與歷史輪迴
研究的道路漫長,王氏認為要成為一名研究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執着。「你渴望了解某個問題,所以開始進行研究,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上會遇到很多困難,最後才會產生與努力不成正比的結果。所以從事文學研究的人,沒有一定程度的執着,將很難堅持下去。」她期望未來有更多人投身香港文學評論,令有價值的研究課題,能得到大眾的重視。
回顧香港文學史,王氏意識到一種歷史輪迴的出現:這座城市裡的群眾來來往往,戰後難民大批地湧來,80年代移民潮又大批地離開,香港不論在文學或電影上都催生了不少與離散相關的作品。如今離散潮再現,或有越來越多的作品思考這個問題。王氏認為:「離開的作家如何繼續書寫香港,留下來的人如何面對城市面貌的變遷,也是重要的題目之一,值得更多評論者進行研究,從而思考本地作者是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城市的諸種變化。」
王家琪簡介: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從事香港文學與當代文學研究,現於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擔任助理教授。2018年與何福仁等合編《西西研究資料》,2020年以碩士論文為基礎編《素葉四十年:回顧及研究》,2021年出版《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成為研究也斯及香港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曾獲香港書獎、香港出版雙年獎、青年文學獎等,評論及訪問文章散見各刊物。
撰文、剪接:鄭思珩
攝影:陳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