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音樂並沒有熱情,甚至可能是無情因它對我來說就像呼吸、飲水,是個非常自然的行為。」——王致仁
鋼琴家只是工具? 王致仁的音樂啟蒙
生於香港,現居柏林的鋼琴家王致仁這樣形容自身與音樂的關係:「音樂是在使用我,我只是個集眾多人類經歷的工具而已。」與其説王致仁是個鋼琴家,他更像一個受音樂啟發的思想家,從思考音樂到形上學、時間、靈魂及人工智能等抽像概念,不竟他的目光不只是停留於現在,「我更有意圖將古典音樂帶到未來。當其他人還未覺醒,我要望到十年後的景象。」

王致仁自十二歲遠赴英國學習音樂,數年後於倫敦皇家音樂院完成博士學位。他曾與香港管弦樂團、歐布達多努比亞交響樂團同台演出,更被莫札特國際夏季學院獲選為最有前途的新晉藝術家。
回望自己音樂路途上的起點,他笑指:「我小時候受音樂啟蒙就如蜘蛛俠被蜘蛛咬到般似的,當時我父親更告訴我『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他坦言父親王者匡(Harry 哥哥)對自己的音樂路上也有着一定影響,「某程度上,他令我明白音樂不只是停留於人類五官的東西。」
音樂是甚麼 疫情洗滌自身與音樂關係
一場世界疫情令人類活動一一停滯,當人人為此「新常態」心猿意馬,王致仁卻因此變得心水清。「疫情就像洗滌我與音樂、藝術的關係,更明確地令我明白音樂是甚麼。」
即使疫情臨時腰斬大大小小的音樂會,讓不少準備演出的音樂家沮喪,但他卻有另一番體會,「我會問自己演奏會是否重要呢?我12歲時離開香港的原因是否為了演奏會呢?答案是個清晰的否定,我只是覺得音樂很過癮。」他與音樂的關係就是這般簡單純粹。

那麼音樂是甚麼?對王致仁來説,它是一種超越語言、畫像,甚至時間的頻率。「我認為莫扎特琴譜裏的墨水仍是濕的,觀眾要感受到那神粹還在律動。音樂不是寫好就罷了,它一直在演化,像蠟燭的光一直延綿。」他更指音樂本身亦有能力拉近靈魂與靈魂之間的距離,「這是莫札特《魔笛》提醒我的,與意見不合者相處,並不需要懲罰他們,我們只需為他們做音樂,讓他們跳舞。」
現今世代流行串流平台聽音樂,間接淘汰了黑膠碟、CD光碟等工具。或許有一天人工智能將會淘汰音樂家這工具,王致仁卻堅定不移地道:「不可能!只能祝他們好運吧。」他相信工具與音樂是環環相扣的,兩者並不會容易被抹去。「將音樂錄進CD,即使你扔掉那光碟,那音樂仍然存在,不會熄滅。」他補充,當音樂在人類腦海中徘徊,它反而變得更真實。

王致仁坦言自己非常重視藝術家的手藝,不論是音樂作品還是其他藝術媒介,「例如鋼琴家/作曲家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的作品,每個音調都用心量度的,就像用最美好東西餵飼手指與耳朵,但卻不會讓聽眾食滯。」所以當他為自己錄製人生中的第二張大碟「BACH-BUSONI: Goldberg Variations and other works」,他就重寫巴哈的名曲,令樂譜更貼近自己的手指與耳朵,甚至將一段章節的所有裝飾音除去,令作品變得更簡潔。
採訪:鄭天儀、余靖
撰文:余靖
攝影:陳恩慈、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