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戰後的一代,生於斯長於斯,在夾縫中被埋,扎根、向上、攀爬,說的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於香港的石牆樹。約80年前,石牆樹的種子意外地落在一些建築中,慢慢地發展為遍佈香港島,又以中西區為多的城市面貌。城市的樹暗自建構城市的面貌、歷史、置身其中的人。

「藉着呼吸,我們和樹交流」

資深策展人郭瑛由此為大館展覧《森呼吸》定題。人和樹的互動,我們早見於小學常識科書本中﹕人類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樹木則與之相反。雖然兩者相互共存,卻如郭瑛所述「互為競爭者」,是故我們隨處可見以樹木作犧牲品的城市住屋發展。人樹間的微妙關係值得觀眾在展覧中深思。是次展覧藝術與紀錄並重 ,策展團隊搜集大量相關資料,內容包括﹕樹木在港面臨的五個最大威脅、颱風造成樹木倒塌的情況、非法砍伐土沉香的新聞等,並置於藝術作品旁,「令藝術作品和研究相呼應」。

《森呼吸》分上下兩層,展示五位藝術家的作品,創作媒介涵蓋攝影、雕塑、素描、錄像和虛擬實境裝置。鄭波展出10幅寫生作品,分別是大館內十棵樹的不同肖像,全部畫作均完成於北半球的夏至日(2022年6月21日),他相信這是樹木進行光合作用「工時」最長的一天,將之定為樹木的「勞動節」,作畫慶節;劉智聰的燈箱照片作品《山水文明》和《見林不見樹》拍下曾為人類所用,至今卻荒廢於大自然中的建築物,它們原先的樣貌盡都被樹的一片青綠包圍。

鏡頭捕捉其人去樓空,歸還自然的生命狀態;《抱樹者》為英國藝術家團隊Marshmallow Laser Feast帶來的作品,將一棵3000年老樹的生命痕跡、養份流動,以數碼技術將之記錄。作品特設VR裝置,讓觀眾在沉浸式藝術形式中,體驗古樹的生命力;樹枝和鐵剷作為吳家俊用以創作雕塑的素材,分別展示了再生再造的概念,以及人類利用工具種植樹木的象徵;《香港石牆樹﹕成就垂直城市林務的遺蹟》是黃延風帶來有關石牆樹的錄像及研究結果,項目概述自香港殖民時間以來石牆樹的發展時間表,以及對未來城市景觀的想像。

策展人郭瑛

看樹、護樹、種樹

同呼同吸。城市中的每一棵樹,都與城市中的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觀察樹木、保護樹木、種植樹木,不限於身份或年齡或地區,每個人都是大樹下的「街坊」。人樹共生,本應就是一場公共參與,無人不是持份者,《森呼吸》的藝術家只是以藝術的視點以及自己擅長的技法表現人樹間的羈絆,以及為已損毀的樹木賦予「第二生命」,而更多的視點及實踐仍待我們一眾「街坊」繼續開拓。走出展覽,觀眾不妨在大館內信步而行,以煥然一新的角度重新認識大館內外的各棵老樹。

就如郭瑛在影片中提到「種樹最好的時間是二十年前,另一個時間便是現在」,許多城市風景一夜消亡,「現在」比任何一個時候的現在都更顯珍貴。

撰文、攝影、剪接:Kurt

「森呼吸」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9月4日(每天開放)
時間:早上10時至下午7時
地點:大館01座複式展室
展覽詳情請見﹕https://qrs.ly/ghdy3dz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