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想將舞台劇變成香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飯後閒餘,除了到戲院看一場電影,或回家看Netflix之外,也可以選擇觀看一套每晚都會上演的音樂劇。」

——陳恩碩

文化之所以「流行」,皆因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近年香港流行文化的熱潮重燃,由流行音樂、Youtuber到本地製作的電影、劇集,往往能牽起城中熱話,無聊時開Youtube看網片,飯後去戲院或留家看Netflix,無需甚麼準備,自自然就成為日常的一部分,然而同樣衍生種種文化藝術作品的劇場,卻甚少成為其中一個娛樂的選項。

遠在紐約百老匯(Broadway)或倫敦西區(West End),觀看音樂劇是當地觀光業的著名活動,每天上映各種類型的節目,待觀眾隨時進場發掘。「為何香港做不到?」讓舞台藝術在香港普及化,是不少劇場工作者多年來的心願,而首個付諸實踐——成立香港史上首部長壽音樂劇的人,就是年僅24歲的年輕創作人陳恩碩。

雖然年僅24,但陳恩碩的執導資歷絕對不容小覷:4歲開始演出、15歲首次執導音樂劇《油脂》,到2018年推出的作品《我們的青春日誌》更由他負責編、監、導、曲、詞,三年間上演57場,獲黃百鳴、葉蒨文及彭秀慧等大力推薦。演出備受好評,推動陳恩碩將《我們的青春日誌》發展成一套長壽音樂劇,自下月起每周上演六場。

借鑑他國劇場氣候 追夢過程不免有妥協

「我自小已看很多香港的音樂劇,但到倫敦之後,才發現音樂劇原來有另一個世界。」三歲時就首次觀看音樂劇的陳恩碩,加入香港兒童音樂劇團後,一玩便玩了近十年,從中浸淫對音樂劇的基本認知,包括唱、跳、演的技巧。長大後他帶着執導音樂劇的夢想,到倫敦修讀戲劇學士和碩士,閒時便進劇場,四年間觀看了二百多套作品。

在這段時間,陳恩碩立足當地的文化基礎上,了解到香港與倫敦的差別:「倫敦的音樂劇可以如此享負盛名,以至同一部劇在同一地方做了三十多年仍歷久不衰,真的有它的原因,他們由創作、製作到宣傳一個品牌,每個細節都有所研究,才形成如今一個如此紮實的文化基礎。」

回首香港,近年觀看舞台劇的觀眾漸多,然而陳恩碩認為本地舞台劇市場的擴展速度與幅度稍微停滯不前,因此在修讀碩士時,陳恩碩以此作為研究題材,探討香港推廣商業音樂劇的可能性。但當他將香港與外國的文化背景並置時,卻從兩地的差距意識到香港難以完全依循外國的商業模式,於是他轉過頭來觀察鄰近的亞洲地區,並從中發現了別的可能性。

「韓國有一條劇院街,彷彿一個小型的百老匯,有十多個劇團駐守並長期推出不同的作品。當我到訪劇院街、發現當韓國也能做到這件事後,不禁萌生了一個想法:香港是否也是時候發展一個屬於自己的長壽劇呢?」作為一套長壽劇,需要具足夠的娛樂性,吸引不同類型和意圖的觀眾,讓他們帶着滿足感離場,甚至還想再看第二次。陳恩碩由此想到2018年的作品——校園青春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該劇以貼地有趣的方式,探討兩代之間的矛盾關係、談論夢想與現實的衝突。

《我們的青春日誌》推出後,多位觀眾曾進場觀看了六、七遍,陳恩碩因此直言:「創作後得到很多正面的回饋,這是我從來沒有想到的。」雖然以音樂劇鼓勵觀眾「追夢」,但陳恩碩坦言,自己其實並不認同「夢想」這一詞:「『夢想』這個詞過於將事情美化了,我會視之為一個目標,因為追求夢想的過程從來不輕易,亦不會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只是夢想成真的一刻,你會覺得很多犧牲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由萌生長壽音樂劇的想法,到真切地將其落實,「追夢」的過程不免有着種種妥協。由尋找場地、投資者,到平衡開支與舞台美術,對陳恩碩來說也是一次又一次取捨的過程。為讓觀看音樂劇與生活融合,陳恩碩堅持尋找地舖,最終在葵涌成立爆炸戲棚,外頭還附設咖啡店「Ko’s Coffee」,與劇中角色高立仁所經營的咖啡店同名,赫然打破生活與夢想的界線。

由長壽音樂劇到劇場成主流文化

《我們的青春日誌》在九月正式上演,以香港未曾出現的長壽音樂劇形式進行,由多位香港年輕演員擔綱演出,包括特邀演出的杜以辰,將在劇中飾演「收兵港女」Nancy,另外還有著名舞台劇演員譚偉權、黃翠儀等。夢想乍看觸手可及,陳恩碩的志向卻遠不止於此,他形容,籌辦長壽音樂劇僅是一小步,「我終極的夢想,是令音樂劇成為香港的主流文化。即大家吃完飯後,除了想到看電視、電影、網片,至少還可以想到進劇場觀看一套音樂劇。」

《我們的青春日誌》製作人陳恩碩(左)、特邀演出的杜以辰(中)、大力支持陳恩碩創作的鄭丹瑞(右)

將一套長壽音樂劇,視為整個香港劇場文化的推動力,足顯年輕導演的野心。「一套長壽音樂劇,是必然和首先要出現的事情。假如能藉長壽劇擴大整個市場,就能令之後的香港創作人在籌辦演出時更為輕鬆,在財政運作上也會比較容易。」

陳恩碩相信香港觀眾的接受程度甚高,而他們的接受能力與欣賞能力亦一向跟世界接軌。將商業音樂劇的潮流帶進香港,以廣東話發展屬於香港的長壽音樂劇——未來香港的劇場文化將走向曲高和寡,還是雅俗共賞,《我們的青春日誌》猶如一次先行的實驗,同時亦是一個保衛本土文化的方式。

撰文、攝影:鄭思珩

《我們的青春日誌》
日期:9月1日起
地點:爆炸戲棚劇場(葵興葵榮路30-34號)
詳情:https://www.boomtheatre.com.h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