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畫蘊藏東方哲學與審美觀,發展上千年,無論內容或是觀賞方式都隨時代推陳出新。香港畫家 #王無邪 所言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水墨觀賞體驗,至今水墨藝術家和觀眾大概已有另一番詮釋,水墨畫,豈止水+墨?
新媒體技術改變我們看事物的方式,甚或為人提供另一種當代獨有(新媒體出現後)的視點。我們現今觀看水墨畫的方式,也隨着新媒體的廣泛應用而有別於以往。就如藝術家、策展人阿三(陳世樂)所言,水墨畫家或水墨畫展的策展人不再一定「只執意於筆、墨、紙或絹」,反倒會在表達意念上另闢蹊徑。

觀看水墨 探究文化
有些水墨畫作品會配以AR技術展出,豐富觀眾對作品的理解,在內容和形式上特別針對未深入認識水墨畫的觀眾,例如﹕觀眾能透過平板電腦進入AR水墨世界,在屏幕上理解水墨畫家在作畫時,由哪個位置開始着手,以至構圖、透視、用墨深淺,在科技的便利之上摸索水墨的「重意不重實」及「留白」。從某個角度看,觀眾好像置身於旁觀水墨畫家創作的場景,有了嶄新的視角觀看畫上的意象。
「不論是花鳥、人物或山水,(水墨畫)都在強調生命力 」,在城市變奏中,阿三思考水墨與科技應用的關係,同時向讀者觀眾提問﹕「我們可否在發光的熒幕上再現水墨精神」。說到「再現」,更可指香港的水墨創作風氣。書法家及藝術家徐沛之認為,70、80年代,呂壽琨與他的門生發起新水墨運動,加上劉國松到港任教,形成「強而有力的大規模水墨創作風氣」。新水墨運動距今40年有多,當新運動也新過了,怎樣看待或發展當代水墨,以及邀請觀眾感受當代水墨,便是藝術家如何展現水墨本身生命力的時候。研究國畫的徐沛之自言,也在「尋找出路以(水墨)回應當代藝術。 」

水墨發展就是生命力體現
坊間有不少推廣水墨的活動,「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在此也不遺餘力。大華銀行香港及台灣策略傳訊、品牌管理及客戶洞見部門主管李嘉欣表示:「期望透過推廣水墨藝術,讓公眾進一步認識中國水墨這項中國獨有的重要文化遺產,同時支持有潛質的香港水墨藝術人才,建構一個更完善的藝術文化生態圈,為社區締造可持續的未來。」今屆「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已接受公眾報名,除不同年齡組別及藝術類型的金、銀、銅獎外,評審團亦會挑選兩位優勝者成為「大華銀行年度最佳水墨藝術作品」與「最具潛質藝術家年獎」得主,他們將獲全額資助,分別到海外體驗藝術家駐村計劃以及於本地修讀度身定制的水墨藝術課程。截止日期為9月25日。

詳情連結:https://www.uobartacademy.com.hk/UOBAIIA2022.zh
採訪:#鄭天儀
撰文:Kurt Lee
攝影:余靖、Kurt Lee
剪接:余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