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藝術成果的香港藝術館,同時也是靈感的發源地。作為世上擁有最多吳冠中藏品的美術館,香港藝術館多年來屢為這位畫壇一代大師作展,他筆下的江南景致由具像走向抽象,但風箏依舊不斷線,透過香港藝術館這個知音,在多個意想不到的角落,也孕育了不同的創作靈感。

吳冠中與香港的淵源甚深,曾言「作者的喜悅莫過於被理解、遇知音」的他,由於欣賞香港藝術館處理其作品與策展的方式,因此歷年屢把自己的重要畫作捐予香港藝術館,包括《雙燕》、巨幅的《漢柏寫生原稿》等。2002年,吳冠中首次作公開寫生示範,就選擇了在香港藝術館冒雨描繪維港景色,成為一時藝壇佳話。香港藝術館無論在數量與種類上,都是吳冠中作品收藏之冠,就連吳老晚年的四幅絕筆遺作,亦託付給香港藝術館作為歸宿。

吳冠中之作落戶香港藝術館,廣納不同背景的觀眾後,亦因而埋下了其他創作的種子。這次的藝術館故事由觀眾出發 ── 兩位忠實的觀眾,偶然透過香港藝術館的藏品及展覽認識吳冠中後,便各自帶着對作品的記憶,於別的範疇上延續當中的藝術故事:香港作曲家李家泰(Phoebus)在2010年的「獨立風骨」展覽看過吳冠中的畫作後被深深打動,從而創作出鋼琴獨奏曲《夜雷細雨打梨花 靜聽微風響釘鈴》,還笑指「那晚創作比以往都要快」;前香港電台電視部監製鍾嘉慧,則被吳冠中的藝術感動後,不懈地走訪北京、江南、巴黎等地,誓要親身接觸這位藝術大師走過的足跡。

《情迷博物館 ── 尋找心靈靜土》(截取自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情迷博物館》紀錄片)。

化為樂音的筆墨 Phoebus以琴鍵呈現畫中「留白」

藝術有不同的展現形式,卻能被同樣的精神所貫穿。最初接觸吳冠中時,Phoebus對這位著名畫家還不太熟悉,卻被其名作《雙燕》、《憶江南》等懾住了目光。「2010年我在香港藝術館觀看了『獨立風骨 ── 吳冠中捐贈展』後,印象極為深刻,感受到畫家有一種獨特的神髓,那種藝術精神與眾不同,對我來說很有感覺。」

《雙燕》(1981)
水墨設色紙本
69 x 138厘米
吳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贈
圖片來源:香港藝術館
《憶江南》(1996)
水墨紙本
69.5 x 138.5厘米
吳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贈
圖片來源:香港藝術館

吳冠中常以黑、白、灰作為繪畫江南的主調,在中國水墨與西方幾何構成的抽象空間裡,以大量的留白來建構空間,讓Phoebus從中看出別有所指的隱喻:「平常我們說到『留白』時,它往往是一種『虛』的表現,但在吳冠中的作品中,牆壁、水和天空都以白色所構成,我從而發現簡單的數筆線條,其實已能勾畫不同的風情。」

由筆墨轉化成音樂,無形的空間亦能化為旋律來顯現。身為作曲家的Phoebus,看畢展覽後的某個晚上,坐在三角琴前忽然湧現了一首曲的靈感,創作過後,他發現這次的作品與以往有所不同,才驚覺吳冠中為自己帶來的影響。這首簡稱《夜雷細雨》的鋼琴獨奏曲,節奏平緩,以紛沓的琴鍵模仿雨聲,若斷若續,再漸而淡去。在慣常的鋼琴踏板用法上,彈奏和弦時往往會轉換踏板,以免樂音重疊,然而Phoebus創作整首《夜雷細雨》時,卻刻意地在七分鐘裡持續地踩踏板彈奏,令樂音不斷疊積,從而營造一種空間感,以零碎的樂音帶出留白。

李家泰博士(Phoebus)於2013 華人作曲家音樂節《香港作曲家在台上》節目上演奏鋼琴獨奏作品《夜雷細雨打梨花
靜聽微風響叮鈴》。

「平時音樂上的留白,往往在於靜止,句式與句式之間有休止符,但這首鋼琴作品因從頭到尾皆踩着踏板,所以並沒有休止的狀態。在樂音出現和逐漸消退的過程,就像線條勾劃出來的空間。」《夜雷細雨》的凋零與凄美,與吳冠中的畫作《拋了年華》隱而相呼應,畫中描繪荷塘上折落的蓮花枝幹,卻呈現了一種文人風骨,藝術作品與創作者的人生觀,終究互為連繫。

《拋了年華》(2009)
水墨紙本
69 x 138厘米
吳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贈
圖片來源:香港藝術館

受吳冠中啟發的過程,Phoebus對藝術有了不同的想法:「吳冠中在我心裡猶如一個模範,他的言行、畫作與藝術精神均是對我的身教,影響我對藝術的反思。從事創作時,我們常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處於香港這個中西合璧的地方時,該如何尋找自身的定位,或該透過怎樣的角度讓普羅大眾接觸藝術。」對於Phoebus而言,創作時受到的啟發並不只源於吳冠中的畫作,還在於他作為藝術家的風骨,以及畫中表達的生命力。當中的得着,就如Phoebus教學時常跟學生說的話:「創作時,除了聆聽音樂,音樂以外的所有事情、人生的所有經歷,無論遠近,當中的感染在你吸收以後,發揮出來時就成為了靈感的來源。」

Phoebus視吳冠中為他創作路上的一個模範。

鍾嘉慧親訪江南 發掘吳冠中的藝術生命

Phoebus透過香港藝術館而認識吳冠中,鍾嘉慧卻自小已對華人藝術家深感興趣,直至在香港電台工作後,透過香港藝術館的聯繫,才得以如願訪問吳冠中,深入了解他的為人與藝術故事。

鍾嘉慧一直希望採訪吳冠中的藝術故事。

在鍾嘉慧的房間裡,從許久以前起就貼了一幅描繪秋林的印刷畫,她很喜歡畫中絢麗的色彩,長大後才得知那幅畫原來就是林風眠的《秋色》。作為中國現代繪畫的開創者之一,林風眠有三位享負盛名的學生:趙無極、朱德群和吳冠中。鍾嘉慧在香港電台工作後,有機會為不同藝術家製作紀錄片專輯,當中包括留法畫家朱德群。就在巴黎拍攝訪問的時候,朱德群暢談了少年時代在杭州藝專與同窗好友吳冠中的趣事。兩位熱愛藝術、同樣在巴黎學畫,但創作道路卻截然不同的畫家,他們的作品都深深吸引着鍾嘉慧。

完成了朱德群紀錄片專輯後,鍾嘉慧更希望為吳冠中製作專輯,好讓兩位大師的創作被更多人欣賞,然而當時的吳老並不願意接受訪問。

後來,一次偶然機會與香港藝術館合作,攝製介紹吳冠中藝術的紀錄片,這次加上朱德群的牽線,鍾嘉慧終於能夠到北京採訪吳冠中。「吳冠中是一個不介意將他所有感情揭露出來的人,看他的作品時已能感受到他的熱情。但到真正看見他時,發現他比我想像中還要認真,每談起一個話題便不願意停下來。」

2009年,鍾嘉慧(右)為《吳冠中的藝術》紀錄片到北京訪問吳冠中(左二)。
2009年,吳冠中在北京寓所接受訪問。

親見藝術大師的經歷,令鍾嘉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2019年,香港藝術館在閉館三年後重開,特設「吳冠中藝術廳」,全面展示他的作品。那時鍾嘉慧再得到藝術館邀約,拍攝《走進吳冠中的江南》紀錄片,走訪吳老多番描繪的家鄉與江南景色。親臨實景後,鍾嘉慧對於吳冠中的觀察與生命力更感佩服。「走訪安徽時,看到了吳冠中畫作所描繪的白牆,發現他能細緻地形塑牆上的磚。我很喜歡他畫中的色點,當我在春天時到訪江南的村落,目睹那裡的油菜花田盛放,極目一片澄黃,再加上紅色的桃花與綠色的春葉,不就是吳冠中畫作中常有的顏色嗎?於是我猜想,也許他畫作中的元素,是源於貼身的生活環境。」

2019年,鍾嘉慧與攝影師為《走進吳冠中的江南》紀錄片到宜興拍攝吳冠中的故鄉。

《走進吳冠中的江南》選段於香港藝術館早前舉行的「吳冠中 ── 速寫生命」展覽中播放,同場還有Phoebus為吳冠中《漢柏寫生原稿》所創作的樂曲《漢柏三匝・樸・源・蒼》,畫中的糾纏與生命力,配合音樂和紀錄片兩種截然不同的媒介,更立體地呈現了吳冠中的個性。由江南的風光與漢柏實景,到吳冠中繪於紙上的老樹姿態,又再啟發出另一種藝術形式的創作 ── 香港藝術館除了展示作品之外,本身也擔任着連繫的角色,將創作者與觀眾無形地連結起來,從而擴大藝術及其精神的影響力與可能性。

香港電台電視部與藝術館合製的紀錄片《走進吳冠中的江南》選段,連同Phoebus為《漢柏寫生原稿》創作的樂曲《漢柏三匝・樸・源・蒼》,於香港藝術館剛過去的「吳冠中── 速寫生命」展覽中播放。

現正於香港藝術館一樓舉行的「行行重行行」展覽中,亦展出了吳冠中以白樺樹為題材的畫作《長白山白樺林》(1985)和《晝與夜》(2003),反映大師不同時期的風格和心境。

《漢柏寫生原稿》(1974)
箱頭筆紙本
102 x 312厘米
吳冠中先生及其家人捐贈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