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文化者youtube,獲得更好觀片體驗:youtube.com/c/TheCulturistHK)

舉世聞名的敦煌石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藝術寶庫。敦煌石窟蘊含的藝術最初源自印度的佛教藝術,但同時亦紮根於十六國、北魏、盛唐以至宋的中原現實社會生活。延綿將近二千年,敦煌石窟所盛載的文化精神,亦成為了重要的人文情懷和歷史文物。

然而受地理因素所限,身於香港的我們未必能親臨洞窟,感受被壁畫包圍的震撼。近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卻首次出現了一座一比一的榆林窟複製洞窟,重現榆林窟第25窟的壁畫,並引入沉浸式的藝術科技,以親切顯淺的方式,解讀敦煌文物及經變絹畫。

這是繼2014年「敦煌——說不完的故事」以及2018年「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後,香港文化博物館第三度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歷史)王家敏表示,這次的展覽將焦點置於敦煌的文物與壁畫,再挑選部分精品,引入敦煌研究院的數碼科技,將一些無法運送到香港的文物展示給本地觀眾。

榆林窟的藝術成就 多媒體觀賞成新體驗

是次展覽的其中一個焦點展品,在於首度在香港展出、建於中唐時期的榆林窟第25窟。王家敏讚嘆:「當我們攤開(複製)洞窟壁畫的表畫時,都感到十分驚艷,因為看到四壁的經變畫,當中的畫功相當細緻。」榆林窟始鑿於初唐,盛於中唐吐蕃統治時期,終於蒙元時期,歷時七百五十載,規模僅次於莫高窟,其內容在佈局上與莫高窟相近。榆林窟第25窟採用了一壁一經變的形式,四壁均保存了完好的唐代經變之作,亦特別以人物傳神、畫功細膩、用色艷麗見稱。

這次展覽運用高清打印技術,重現榆林窟第25窟的真實面貌,南北壁的主體經變均為經變畫,分別是《觀無量壽經變》以及《彌勒下生經變》,以瑰麗豐富的畫功,將洞窟化為一座立體的極樂世界。洞窟既保存盛唐的風韻,又吸收了吐蕃文化的養分,從而成為極具特色的民間佛教藝術,宣揚大乘淨土思想,同時反映唐代時期人們對於極樂世界的追求和夢想。

其中《彌勒下生經變》講述了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和天人說法,再降胎人間的故事。香港敦煌之友副主席李美賢解釋,唐代壁畫的強烈透視感主要從兩個角度顯現,首先是在同一幅壁畫中同時採用仰視、平視和俯視三種角度去描繪淨土世界;其次是景色深遠,例如在分隔走廊之處繪上了花卉,凸顯前後景的距離與畫面深度;而壁畫中的人物表情則細膩而不重複,菩薩面相慈祥圓潤,且皆眉長入鬢。

「一幅經變畫之中,已經有很多故事涉及尊天、敬地、愛人的概念,看出古人對『天上人間』世界的追求。」王家敏這樣形容。敦煌石窟多以佛、菩薩、天王、僧人和弟子的尊像和畫像作為題材,反映古人對神祇的敬仰與想像。隋唐時期,隨着佛教思想逐漸鼎盛,畫師亦致力將深奧的哲理化為簡易顯淺的圖像,以助佛教廣傳。而當中的內容亦多從現實生活中取材,融入不少民情風俗的描繪。

如今來到香港的敦煌故事,結合多媒體技術後,又為石窟壁畫帶來了另一種觀賞的眼界,讓觀眾親身感受壁畫特有的靈氣和神韻。展覽分成五大專題:「盛世敦煌」、「絲路佛影」、「萬物有靈」、「情繫眾生」及「寸草春暉」,以文物、絹畫複製本、複製洞窟、投影隧道等,讓敦煌壁畫轉化成生動且親切的觀賞體驗。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敦煌 — 千載情緣的故事」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一樓 專題展覽館三、四及五(沙田文林路1號)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11月21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開放至下午7時;星期二休館)

採訪:鄭思珩、鄭天儀
攝影:余靖
剪接:廖偉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