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興商廈改建的一座小型劇場裏,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迎來百場演出,還將繼續上演,以每晚都進行表演的「香港第一部長壽音樂劇」作標榜,門票屢屢售罄又加場,引來學生、老師、家長,以至下班後尋找娛樂的打工仔走入劇場。
台上唱着追夢,一群年輕素人演員大部分沒有音樂劇底子,卻毅然拋下工作走上舞台,每天身兼工作與演出;台下由年僅24歲的導演陳恩碩(Tom)一手包辦編、監、導、曲、詞,為了一個做長壽音樂劇的夢想,不惜在樓價不菲的香港,專設屬於音樂劇的劇場。在香港,劇場演出總是難以擺脫邊緣化的角色,為自己製造舞台的這群創作團隊,逆主流而行,少一點熱誠與衝勁大概也不成事。
雖由素人演員參演,卻不代表《我們的青春日誌》忽視演出的品質,香港資深舞台劇演員譚偉權(Gary哥哥)便在此劇身兼兩職——飾演角色高立仁,同時擔任演出顧問,將自身的舞台經驗傳授給新一代的演員。拍劇後匆匆趕到演出場地的譚偉權,在劇場外的咖啡店KO’s Coffee坐下來,才呷一口咖啡就接受訪問,不但沒顯疲態,還愈說愈起勁。「別人常說,我一談到這樣的話題就很雀躍,我也不知道為甚麼。」他笑道。「我仍然在和舞台談戀愛。」

對音樂劇的熱愛、觀看國外演出的經驗,構成譚偉權和陳恩碩的共同語言,就連二人的初識也帶點緣分:「其實我在導演十多歲時便認識他,只是一直未有機會合作。我認識他時,剛好是他首次做音樂劇導演的時候,那時他正要執導《油脂》,而《油脂》也是我從演藝學院畢業後參演的第一套音樂劇。」出於檔期不合,當時他們並無緣合作,然而一直保持聯絡。對於Tom的第一印象,譚偉權笑以「小朋友」來形容那個才15歲的男生,「但後來認識後,了解他的背景,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年輕人。」
劇中譚偉權飾演高立仁一角,戲份不多,卻對劇情的發展影響甚大。陳恩碩曾戲謔:「他(譚偉權)說在音樂劇演出中,未曾做過男主角以外的角色。」譚偉權稱,接演高立仁其實是他自己的選擇,「我很喜歡挑戰一些未曾嘗試過的有趣角色。」直言「好玩」的他,所指的不僅是角色的特質,更是演戲本身。譚偉權隨手拿起旁邊的咖啡作例:「站在舞台上,你就是living in the moment,當你正在生活時,例如今天我可能把台詞說到一半就拿起飲料,明天可能把下一句也說完後才拿起,這對劇情沒有影響,卻呈現了生活的細節。演出的時候,其實我就生活於舞台上。」

現實的追夢與妥協
參演三十多年,譚偉權的夢想一直沒有改變,就是繼續做優秀的音樂劇,將正面的訊息帶給觀眾。《我們的青春日誌》談追夢路上的種種妥協:與家人的矛盾、學業與夢想的相悖、對愛情與自我的尋覓。劇中即將退休的嚴校長,為了名聲催迫學生,卻心念自己當初為了事業而選擇放棄的初戀情人高立仁。事業和夢想有時無法並行,由中學追夢至今的譚偉權,或許算是幸運的一批。

現在身為音樂劇資深演員的他,唱、跳、演皆能,但原來最初先著迷於音樂。小時候其父親在北角開西餐廳,常買來各種黑膠唱片,播放本地與外國的流行曲。在林子祥、陳百強、許冠傑的歌曲薰陶下長大,譚偉權到了中學時已跟從哥哥的腳步夾band,大唱本地流行音樂。
到了中四時,他聽友人告之,說灣仔開了一間新的學院,專門讓學生修讀戲劇和音樂,他帶着好奇特意乘車觀摩,一看就被那新簇簇的建築物所吸引,恨不得馬上入讀。惟報名時卻發現自己「未夠秤」——未及中五不能報名,苦練一年後再試,終於在數千人中脫穎而出。譚偉權回想,幸得當時父母支持,才讓他就此踏上追夢之旅。
在演藝學院受到鍾景輝(King Sir)等資深導師指導,四年來不停學習表演、累積經驗,譚偉權最深刻的是畢業時為《油脂》排練,King Sir邀請了來自倫敦西區的排舞老師,以及唱歌學校的老師來指導他們。在音樂劇教育尚未興盛的香港,能夠得到專業級別的訓練,對初踏舞台的演員來說無比幸運。畢業後,他加入了香港話劇團當全職演員,後來又輪番在電視台、電台等工作,卻發現香港音樂劇教育並沒隨時間而增多,反而更見不足,推動他渴望投入傳承之列,培訓新一代的音樂劇演員。
「演員自身是一套工具,如果沒有機會不斷磨練和使用,也是沒有用處。」坊間如今設有不少短期戲劇訓練班,在數月甚至數天的時間內培養新晉演員,惟戲劇應與生活相融,如同成就任何一種技藝,都需要反覆練習以至掌握。作為獨立劇場,爆炸戲棚正好提供了難得的空間,讓演員學習、實踐,累日進步。「導演很早就告訴我,希望訓練一批素人演員,讓人知道香港不乏有才華的演出,只是需要時間訓練他們,而我們正正有一個劇場,能夠讓他們實踐。」

形容一批素人演員的特質時,譚偉權猶疑了半晌:「他們不同特質都有,因為全都來自五湖四海,既有學生、醫生、家庭主婦,也有人當過幾年舞台表演工作者,但絕大部分都是一張白紙,對音樂劇毫不認識。」帶着演出顧問的身份,譚偉權用了數個月的時間,指導他們演戲的基礎,在密集的排練間逐步認識他們,發現「他們整群都是很有火的人,很開心能夠看見他們的進步」。
素人演出更重心態 譚偉權:演出不是工作
每晚接連上演,一年不間斷地踩台,對資深演員來說尚且不容易,更何況是毫無戲劇經驗的素人演員。因此在表演技巧以外,譚偉權認為更重要的是心態上的調整:「希望他們能夠維持那團火,不要讓其熄滅。我跟他們聊天時都會說:你不要把演出當成『工作』,覺得自己演出了、能夠引起觀眾反應就可以了。我所追求的藝術並非那樣簡單,我們背負的不僅是一次演出,而是音樂劇本身,以及整套劇的訊息。我們要愛這種藝術。」
談話的過程中,不時從他話裏甚至舉止流露出來的熱誠,令人想到佛洛姆在《愛的藝術》裏提到:從事任何藝術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將自身整個人當成實踐這項藝術的工具,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必須實踐紀律、專注和耐心。碰巧譚偉權也說到身為演員的紀律:「作為一名演員,自律性很重要,你明知道每一晚都要從事這樣的演出,不論你是擔任主角還是和音,都需要一定的體力和聲線。每晚演出後,回到家其實已凌晨一點多,你是否應該調節自己的生活?」

譚偉權自言,曾因工作關係,演出後要進片場拍戲直至隔天早上,但自己也要再作調節:「每次演出也要200%投入。他們是經驗尚淺的素人,未必有這樣的訓練,我們便要時常提醒他們:要自律、保養好自己的聲線與身體。」即使面對素人演員,譚偉權也沒有降低要求,認為要對觀眾、劇場、導演以至整個製作有所交代,「因此我不能僅用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在條件有限的香港,具一定質素的音樂劇與演出往往因資源與場地的關係難以持續,因此譚偉權形容,這次能夠有一個劇場,全年不斷地進行演出,對於喜歡音樂劇或劇場的人來說是夢寐以求的。由首部長壽音樂劇出發,他期望看到本地市場日益擴大,吸納觀眾與投資者,最後做到如外國劇場一樣百花齊放,不同類型的演出兼備。

撰文、攝影:鄭思珩
部分圖片來源:《我們的青春日誌》Facebook
化妝:翟佩雲
髮型:Derek @ 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