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國家最了解日本藝術家?
這條無聊到令人思疑作者是否打錯字的問題,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回答。如果是一般藝術家,答案一定是日本沒錯。可若談論的是草間彌生,則有可能是美國,或者別的甚麼地方。
這倒不是因為草間活躍於海外多過本土。統計草間彌生官方網站資料,2012 年以來她有參與的項目中,日本還是以 39 項居冠(排行第二的是美國、13 項,本月 12 日舉行的 M+ 展覽是香港唯一一個)。2017 年開幕的草間彌生美術館也是在東京(它的第十個展覽,「為每天的愛祈福(毎日愛について祈っている)剛於上月開幕),草間彌生本人亦一直在日本生活。日本人絕對不乏接觸草間彌生的機會。

刊物名稱不詳
1967年
印刷紙本
藝術家自藏
更不是說,日本人對草間彌生興味索然。去年夏天位於日本直島的黃色大南瓜因為打風墜海損毀,當時連香港傳媒亦有報道。一年過去,香港人可能已經忘記這件事,但日本人依然念茲在茲,過去多月包括《產經》與《朝日》在內的大媒均曾跟進報道大南瓜會否「復活」。終於作品在上月初重新登場。以纖維強化塑膠製造的替補據說不怕風吹雨打,NHK 等多家媒體現場訪問。「作品回家真的讓我很高興。果然還是放在大海邊上一起看才覺特別美麗。」連小六男生都懂得對記者說。貴為日本三大當代藝術家之一(其餘兩位是村上隆和奈良美智),日本人對草間彌生的愛是不容置疑的。
之所以說日本社會可能對草間彌生還不夠理解,是另有原因。

其實是,草間彌生創作生涯某一個部分,在日本被談論得意外地少。
這名今年已經 93 歲的藝術家,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一個從事培苗工作的富裕家庭。自幼她已受幻聽與幻覺所苦,也是因此,草間在十歲前後便開始繪畫波點與網紋畫作。二十歲前後開始於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求學,四年後於家鄉松本市的公民館(類似香港的大會堂)舉行個展。1957 年,28 歲的草間彌生前往美國,展開其長達 16 年的居美生涯。

1968年
銀鹽照片(右)
藝術家自藏
作為日本人女性,草間彌生要在當年的藝術大國打響名堂並不容易,可她還是於 1959 年舉辦了紐約首個個展,展出《無限網(無限の網)》等至今仍廣為人識的作品。賞識她並購入其作品的著名美國藝圈人士,包括簡約主義大師 Donald Judd(1928-1994)。
除繪畫外,這段時間的草間彌生還進行過許多藝術形式的嘗試,諸如彫刻與電影製作等。六十年代末,受嬉皮士與反戰運動等影響,草間彌生開始進行裸體表演藝術嘗試。例子如在紐約布魯克林大橋進行的反戰裸體 Happening(Anti-War Naked Happening and Flag Burning on the Brooklyn Bridge, 1968)、以及她在 MoMA 與自由神像下進行的其他表演。這些創作往往具有強烈偶發性(也就是無厘頭突然發生),未必有明確的作品名或完整紀錄,內容則多為她與一些身上塗滿波點的裸男裸女於公眾地方跳舞或進行某種活動,並以被警察驅趕作結。
-1024x661.jpg)
.jpg)
這些創作無疑也是草間彌生創作生涯的重要一環,然而,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等院校任教的文藝評論家渡辺洋平卻發現一點﹕草間彌生的裸體表演藝術,在日本的討論往往付之闕如。
「好好介紹草間表演藝術的草間彌生展等活動,我個人記憶是沒有。」他寫道。據指,日本傳媒也不是完全沒提及這些創作,但角度多傾向負面,草間彌生對這些報道的評價往往是亂寫,而且不尊重藝術家本人。也因為這些報道,草間彌生的母校甚至曾將草間彌生除名。
日本何以有此反應,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不過原因之一無疑是日本對在公眾場合表得「失禮」的行為,到今日依然難以接受。同樣頻繁進行公共空間表演藝術的日本組合 Chim↑Pom(他們曾駕著車,將假烏鴉伸出窗外,並播放烏鴉叫聲,引來大群活生生的烏鴉為救「同類」隨車而飛,一直飛到日本國會大樓)便曾提及自己也不大受日本主流社會歡迎。我在日本生活時也試過因為以 goodbye kiss 送妻子上電車而被老爺爺罵﹕「啾、啾、啾,成何體統﹗」何況裸體跳舞。

1970年
印刷紙本
藝術家自藏
另一邊廂,草間藝術在世界大受歡迎是事實,叫好叫座有價有市,因為她做過失禮行為而完全無視她也不恰當。結果就弄成現在日本積極談論波點、可以討論精神狀態,但裸體免得就免的狀況。難免渡辺洋平質疑,草間彌生是一名創作與思想俱豐富的藝術家,而日本卻只想將她還元成顯淺易懂的存在並加以消費。
今次 M+ 博物館開幕一周年展「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又會怎樣處理這些日本人眼中的「敏感話題」?這號稱「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將具體展出甚麼還未知曉,但館方明言會有一個主題單元名為「全面連結」,「聚焦於草間彌生在 1960 及 1970 年代為回應當時美國的重大政治事件而創作、極具挑釁意味的作品 . . . 主題見於裝置、檔案資料,以及記錄草間彌生與其他人合作舉行的行為展演的圖片及影片,把草間彌生對於自我及生命的哲學觀連繫到環球事件」。由是觀之,觀眾應可正面檢視草間彌生 IG-able 以外較具衝擊性的一面,只要明光社和淫審署不出來搞事,今次 M+ 展覽甚至可以令來訪的日本人更加理解他們自己的藝術家,達到 M+ 想要在亞洲以至環球藝術界佔一席位的理想。

在相對保守的社會,當代藝術其實都是這樣的﹕對一個地方真正具挑戰意味的創作,往往只能在另一個地方看。我稱之為「移位性批判 (dislocated criticism)」。基本原理是﹕(一)當代藝術往往追求挑戰性,(二)展出的地方往往不能包容挑戰。(一)+(二),最方便的辦法就是繼續挑戰,但挑戰別人。2017 年我在評論日本舉行的展覽「太陽雨﹕1980 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時,就指出過這展覽批判很落力,因為批判的是東南亞國家而不是日本。如今日本社會不能接受的事,又要由香港來補完。朋友,你說,香港呢?

撰文:楊天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