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不乏消閒活動,為兒童而設的娛樂節目看起來更是應有盡有。然而,離開消費與科技為主的市區,假日搭一程船,短暫地渡海而去,也能迎來香港的另一面貌。

近日,實驗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走入荔枝窩,在鳥鳴樹影之中,築起一個兒童創意遊樂劇場。琅琅上口的音樂,介紹荔枝窩的歷史,飄揚至遠處的農田之上,形成另一種無形的合奏。場外還設有竹棚搭成的遊戲架,讓小朋友們隨意走動或攀爬,藉此與荔枝窩的周圍環境互動,體驗鄉郊的文化。

「我們來到鄉郊,希望盡量採用綠色的方法,避免大型基建或低端的消費行為。」「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是這次計劃──《荔枝WOW!》的策劃兼導演。鄉郊文化創新項目《荔枝 WOW !》由環境保護署鄉郊保育資助計劃及鄉郊保育辦公室資助,這次脫離傳統的劇場環境,首次走入鄉郊,胡恩威強調:「我們不是想將鄉郊城市化,而是建基於鄉郊的特色進行發展,讓一些經常接觸主流科技的小朋友,可以重新認識自然環境,了解更多與氣節、農作物或種植相關的主題。

根植大自然的獨特舞台

荔枝窩位於新界東北海岸,具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最具規模及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圍村之一,同時也是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生態環境多樣。2013年,荔枝窩走向活化,引入各式各樣的活動,電影《緣路山旮旯》更深入荔枝窩梅子林村,揭開香港鄉郊的不同面貌。

進念作為本地著名的藝術團體之一,以往致力於探索劇場與舞台空間的可能性,這次進一步將劇場延伸至大自然,在月初舉辦了一連兩日的兒童遊樂劇場。劇場配合藝術科技,由「荔枝窩四寶」 ──米魚、蝴蝶、蜻蜓和青蛙與孩子們互動,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以有趣的方式介紹荔枝窩歷史、農耕文化、鄉郊生態環境和復耕過程。

「組裝式劇場,或許會成為新的劇場模式。」胡恩威說道。這次舞台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其位置,進念《荔枝WOW!》利用傳統「竹棚」結構,加以耗電量較低的LED燈,貼近在地環境。「藝術家到鄉郊是有一定可能性的,這次我們希望先行嘗試,推動其他藝團在這裏進行音樂藝術的演出。香港常說劇場不足,其實像東京也有很多臨時劇場,興建的成本較低。在鄉郊這樣條件較少的地方,我們試圖挑戰劇場的可能。」

「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胡恩威

以竹棚搭建遊樂場

《荔枝WOW!》的另一部分,是在劇場以外搭建兒童遊樂場,透過玩樂的形式,讓孩子認識新的事物。「我們跟竹棚師傅合作,希望利用竹棚講述四季,讓小朋友除了觀看劇場演出之外也有地方可以玩樂。在這裏,他們能夠任意跑動、趴下,甚至躺下來。」胡恩威認為,香港的幼兒教育常建基於消費,發展程度亦較日本、德國、法國等落後。臨時性的竹棚,在音樂演出後化為玩樂的平台,讓小孩們運用身體直接與自然互動。「幼兒教育也是藝術教育的一部分,有助開發兒童的五感。」

由竹棚搭建而成的兒童遊樂場,聯同AR手機應用程式的導覽路線,讓到訪荔枝窩的人士發掘村內潛藏的樂趣。劇場中,由「荔枝窩四寶」所唱的原創兒歌,亦能在應用程式上重溫。在荔枝窩的自然風光下,伴隨音樂與玩樂認識在地文化,當中的藝術教育與臨時劇場的搭建方式,亦為城市的藝術發展帶來一定啟發。

由荔枝窩作為起點,用音樂連結農田與村莊,但屬於香港這片土地的故事,卻不止於此。

撰文:鄭思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