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以形、音、義的巧妙結合,形成獨特的美學體系,而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至今仍使用繁體字,生活中常見滿街招牌、餐牌的手寫字體,盛載着它的文化、歷史及社會生活態度。

看似約定俗成的漢字,其實不斷在演變,甚至現在印刷字、電腦輸入與NFT的潮流,也切實地影響着漢字出現的模式。由無到有的文字演變,最終會否因為現代溝通科技的便利,而從「有」再度歸於「無」?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便認為:「就算我們進入了電子世代,需要用手書寫、用紙筆的機會減少了,以手書寫都是我們人類的本能需要。」

著名設計師劉小康(Freeman)成長於香港,從小被鋪天蓋地的漢字包圍,並在形形色色的招牌、霓虹光管、印刷文案中看出城市街頭的獨有風景。多年來的設計與觀察,促成了這次展覽的策展構思,這次他以客席策展人身分與香港藝術館聯合策劃「字由人──漢字創意集」展覽,並由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客席教授陳育強擔任展覽顧問。

設計師兼展覽客席策展人劉小康(Freeman)。

劉小康將他近年對漢字與創意相關的研究、藏品及不同藏家與機構的藏品在展覽與大眾分享。展品極多元化,連同藝術館精心挑選的珍貴館藏合共106組展品,展示漢字在日常生活、商業應用及藝術創作上的呈現方式,探尋書法與創作、生活的關係。

由街頭到當代藝術

「字由人」展覽分成四個部分,從「香港的漢字,漢字的社會」出發,以19世紀最完整的中文鉛活字──「香港體」的出現,展示漢字如何由街頭風景及民間日常使用,逐漸走入當代藝術,並抽取書法的精神與形式特點,在內外進一步延伸。

展覽探索漢字如何抽取書法的精神與特點。

Freeman深感漢字具有多重意義,更感嘆道,有時簡單一個字已能盛載完整的故事:「它(漢字)不單是一種象形文字──例如『天』字,就好像一個人抬頭看着天空──造字六法之中的會意字更為明顯,將不同漢字組合起來,能夠明確表達一個清晰的概念,當一個年輕人把一個老年人揹起來,就形成了『孝』字。」俞俏認同漢字具有獨特的美感,更指其幾千年來的變體亦一再影響當代人對於美的看法,甚至延伸至當代設計,透過漢字的美學觀,呈現我們這個時代的獨有特色。

陳育強形容,展覽中的作品,有的從書法傳統的內部找尋新意,有的嫁接不同範疇的知識來發掘對書法美學的感知。不同藝術家從相異的角度來擴充漢字的深度與廣度,除了具有相當的藝術意義,也是一種書法精神的體現。俞俏分享道,如該部分展出的作品──魏立剛的《無題》(2005),藝術家由詩句出發,用獨創的「魏氏魔塊」以豐富的符號、圖像及顏色重新構造,消融了原有的漢字體,形成新的創作。

雅俗兼容 科技時代的漢字變體

當漢字遇上民間語言和社會模式的轉變,亦不斷地產生諸多變體。篆刻家馬召其的作品《一門五傑》,將粵語中五個常見的俗語化為具本地特色的藝術作品,雅俗兼備。他的另一套名為《一輩子》的水晶杯作品,則以《詩經》句子作主題,將傳統的元素重新組構,轉化成別具意義的當代藝術之作。

篆刻家馬召其的作品《一門五傑》(後)及《一輩子》水晶杯作品(前)。

近年隨着NFT的出現,漢字在不斷的複製和藝術模式的轉變之下,亦有了嶄新的展現模式。研究助理及負責展覽設計的劉天浩,便以作品《真真假假》思索在NFT這個當代潮流下,虛擬世界中的「真實」存在。他先在虛擬世界創作出「真真假假」的唯一圖像,其後為了對比唯一和眾多的概念,他再於現實中利用光栅印刷技術,將這個圖像不停複製。從不同角度觀看這份裝置作品時,真假二字會不斷變化,形成有趣的視覺體驗,令人在真假難分的時代,思考這個容易令人迷失的現象。

《真真假假》透過視覺效果質問NFT潮流之下的真與假。
藝術家劉天浩。

在繁複的世界中,有些藝術家卻主張回歸原初。媒體藝術家洪強以大自然的力量為靈感,創作出互動裝置《控制狂(v.2)》,將磁石正負極所產生的拉扯作用,比喻為書寫期間心與手的拉扯。其裝置鼓勵觀眾書寫象形文字「心」,如此簡單的筆劃卻能抽繪三個心瓣的形態,讓觀眾專注於書寫過程中的心境,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年代,重拾書寫的溫暖經驗,從而明白和尊重書寫的意義。

媒體藝術家洪強的互動裝置《控制狂(v.2)》邀請觀眾書寫「心」一字。

採訪:鄭思珩、鄭天儀
撰文:鄭思珩
攝影、剪接:廖偉洛

「字由人──漢字創意集」
展期:即日起至11月26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五樓新空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