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浪子,我是一個波點,你也是一個波點。波點不會獨自存在。」

──草間彌生

波點與南瓜,是草間彌生的鮮明標記,但橫跨近80年的藝術生涯,並非單一個「波點女皇」的稱號就能輕言帶過。

由1945年的藝術起點(其時二戰結束,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到展覽舉辦的2022年(疫情籠罩下舉世不安),兩個時間點都見證着世界性的傷痕,也同樣見證了草間彌生的創作變遷。

「我認為她不能沒有藝術,藝術對她來說是一種生存方式,也是一種治療的方式。」M+博物館開幕一週年,舉辦的首個特別展「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便展出了逾200件展品,成為日本及海外最大型的亞洲回顧展。獨立策展人吉竹美香,為了這次展覽曾屢次與草間彌生見面,談起這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時,她笑着形容:「她身上有一種稚氣,待人非常真誠直接,並且散發着一種能量,極具吸引力。」

走入M+,標誌性的大型南瓜與圓點鏡房尤其吸引人「打卡」,但這些看似鮮活簡單、無限重複的波點,細究起來,每顆原來都是一個複雜的宇宙,內藏藝術家畸型的童年、自我救贖的執念,以至對生命的關懷與寄望。

藝術與生活本是一體。曾言「假如沒有藝術,我早就自殺了」的草間,直到93歲還在創作,或許是基於一種無可選擇的生存本能。除了全面追溯草間的創作軌跡外,這次展覽還帶來了三組全新作品,以及11幅她在疫情期間完成的繪畫,反映藝術家的多產與多變,實與時代的推移密不可分,因而又與人類的生命本身密不可分。

六個主題全面回顧

談起草間彌生,大部分人或會立刻聯想到一頭鮮紅的短髮、無限延伸的網狀與波紋,但在那之外,草間於美國所作的前衛藝術、陽具形雕塑、將平面「消融」藝術延伸至立體空間的鏡房等作品,同樣引人入勝。

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展覽由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創作的繪畫,延續至最近期的沉浸式作品,並分成六個主題:「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和「生命的力量」。「我們想專注於一個更具主題性、更廣泛和全面的展覽,平均地描述她一生的不同階段。」吉竹美香提到。「由她的日本風格繪畫到超現實主義,到更抽象的極簡主義及環境藝術,這些體現了她職業藝術生涯中一個驚人的廣度。」

圍繞「無限」的展廳始於一幅幅自我肖像,網紋與波點不時在其中隱藏或交織,貫穿着草間彌生創作的不同階段,亦體現了藝術家自我審視的角度。「縱觀草間彌生整個藝術生涯,她畫了很多幅自畫像,而它們提供了很多線索,讓我們知道她不單在畫自己,其實也表現了她的人生哲學。」最令M+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感到深刻的一幅,是繪於1950年的《自畫像》,畫中以花為圓點,人與植物混合起來,消融成整體的生態系統,或許也是眾人認知的「波點女皇」的始點。

M+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

圓點的連結與自我消融

融入圓點的作品,最早見於草間彌生童年時的創作。原生於名門望族的她,因為父母婚姻的衝突,以及不被接納的藝術追求,因而留下諸多創傷,並且引發了幻覺。她曾憶述,有天盯着桌布上的紅花圖案一會兒後,頓時發現整個房間、身體和宇宙都被紅花覆蓋,「那一瞬間,我感覺到自己的靈魂開始消融,在無盡的時間和空間裏旋轉不休。」

這種對「消融」的感知,成為了「波點女皇」誕生的起點,後來更由平面的畫作,進一步延伸至立體空間,充斥草間的雕塑與大型裝置。在「無限」與「積累」的展廳之間,名為《自我消融》的一組作品鮮為人知,卻是藝術家在美國嶄露頭角後帶回日本的少數作品之一。

這份裝置作品中,繽紛的網點散落在每個人偶、桌椅與物件之上,女性人偶頭戴六十年代末流行的髮型,呼應草間彌生當時在紐約積極參與的嬉皮士反主流文化。「藝術家在一個平面的繪畫層面上,將『無限』推到空間之中。」譚雪凝指,策展團隊與藝術家討論過後,草間彌生特別提到要加上散落一地的意大利粉,用以回應六十年代美國社會大量生產的方便食物。

由微小的細胞,到浩翰的地球、太陽、星系,草間彌生從圖點的形態中,看出萬物的連結與法則,透過網狀所承載的無盡波點,其作闡釋了「自我消融」的重要價值觀,並進一步推延至現實社會,由畫中的連結演變成人類身體的平等與解放,與藝術家積極參與的平權和反戰運動的大目標一致。

草間彌生的社會關懷

草間彌生的藝術,是她面對恐懼的方式,透過浩翰無垠之境進行自我慰藉,同時也表達了對外在社會及世界的反思。六十年代後期,移居美國的草間彌生不僅創作了許多前衛的作品,而且致力參加反主流及反戰的奇特活動,透過裸體提倡解放,在美國乃至全球各地引來兩極的迴響。

「她採用的方法是解放人們,所以她會組織一些活動,讓人們裸起身體,然後在他們身上繪畫波點。我認為這是一個真切的政治宣言,作為一種公共形式的治療。」吉竹美香認為,草間作為一名亞洲女性,在白人男性主導的藝術圈裏飽受歧視,以至這些解放活動中所產生的連結,對於她來說非常重要。

關心社會與生態的草間彌生,在東日本大地震和福島核災難同年創作了《輪迴》,以一種電光綠與海軍藍的波紋,在熒光粉紅色的波點之間流淌,回應核軸射造成的污染,並表達對人生短促無常的反思。及至近年,即使躺在病榻,她還繪了11幅新的作品《我每天為愛祈禱》,面對疫情帶來的焦慮,依然透過每天不斷的繪畫與創作,從藝術的五彩繽紛中尋求生存動力,更為大眾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草間彌生不僅僅是全球流行偶像,她有着70年令人難以置信的藝術生涯。你們可以看到,她的作品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吉竹美香談起與草間彌生見面時,後者總是希望將最新的作品展示給別人看,可見創作本身就是她驕傲與樂趣的所在。因此,這次在M+的展覽作為亞洲最大型的回顧展,吉竹美香相信,藝術家希望藉此讓人們看到她令人難以置信的一生,而更重要的,是看到她持續不斷地帶來的新創作。

「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5月14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 M+博物館

採訪:鄭天儀
撰文:鄭思珩
攝影:鄭思珩、黑羊
剪接:廖偉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