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的都是有形的事物,藝術就是把那些無形的元素加以呈現。」
──藝術家鄭重賓
香港藝術館的其中一個「鎮館之寶」,當數其天然的維港景色。踏出展廳,迎面的落地玻璃將高樓與維港框起,仿似另一幅流動的展品,吸引路過的人駐足,甚至坐下來觀賞。近日這幅天然之景迎來新的點綴,由國際知名藝術家鄭重賓創作出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萬年景》,與館內的展品呼應,並展開跨時空、媒介及地域的對話。

「這片猶如明信片一樣的景色,是最具代表性的香港景色,但對藝術作品來說,最重要的是,它不但要是一個『可視』的景觀,更要是一個『可感』的風景。」翻新後的香港藝術館擁有一個更開闊的光感空間,這對於鄭重賓而言印象尤其深刻。一直致力探索水墨當代性的他,從這片香港景色中發掘到另一種藝術的呈現形式,因此加入了光線滲透、多媒體影像和混合媒介,強化環境的光感與流動特色。
兩道風景的對照
沿窗而走,流動的不僅是維港的海浪與船隻,也是整個裝置的透視網幕,讓觀眾在行走的過程中看見不同的風景,像藝術家所說:「它的『可感』和『可知』,是與整個環境有關係的。這個環境牽扯到很多東西,比如說水所形成的光、整個生態,所有這些都是由光源促成的。」《萬年景》連接四樓的公共空間與窗外的世界,作品題目中的「萬」具有很多或無盡之意,將浩瀚無垠的時間長河濃縮起來,在長幅玻璃凝結構成一幅風景畫。

作品將畫面切割成兩道風景:下半部分是維港的水面景觀,海水從一扇窗流向另一扇,將時間化為一種「流動的生命體」;另外設窗與窗之間的顯示屏,則展示海港的動態反射影像,彷彿將外面水的流動引入室內;上半部分,裝置由透視的網幕組成層巒疊嶂,把繁華的海港變成可感空間。「當我們站在這裏觀看時,作品的水平線正好能與對岸的海岸線接合。」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表示。

兩道風景凸顯自然和城市的對比,又與藝術館內的整個環境、光源和空間密不可分,隨着時間、天氣的改變,作品亦有不同的呈現。鄭重賓分享道:「設置作品的時候,正好遇上暴雨,在短短一小時之間氣候變化得很快,然而非常漂亮,呈現在這個光影板上時會非常明顯,層次對比亦非常強烈。」
水墨的流動:由筆墨到空間
現居三藩市和上海的鄭重賓,擁有傳統水墨的背景,在三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致力探索中國水墨和西方抽象繪畫的結合,新穎的作品兼容中西,突破水墨的疆界。在《萬年景》裝置作品中,他捨棄水、墨、紙的媒介,卻仍蘊含中國水墨的精神,並保留了傳統筆墨的意蘊。
「他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特性以及對時間的感受,以全新的物料去創作。雖然你仍能看見水,但這不是傳統水墨繪畫的水;你也能看見「墨」,但它並非以傳統的筆墨來處理。」俞俏欣賞鄭重賓對水墨概念別具一格的理解,並認為他以當代方式嫁接傳統藝術美學,與香港藝術館本身籌備展覽的方向不謀而合。「他用的物料屬於西方或當代,但整個作品的意韻、表達出來的感覺,均與中國傳統水墨的美學及哲學觀具有很緊密的連繫。」

鄭重賓也坦言,裝置作品採用的技法雖與傳統水墨不同,觀念上卻極為相似:「水墨最典型的困難,就是一沾上水,墨跡就會散開,它的流動並不是你能控制的,你只能因勢利導,與它相互協調。其實這個作品也是一樣,我創作的時候並不會預先構想到百分之百,來到現場的時候,自然意象會告訴我,這裏應加一層或減一層,我只是一個配合者,而不是主導者。這個協調很重要,中國哲學與水墨首要的就是合一,現代人更需要這些。」
流動的作品落於流動的空間,人們在這裏走動的同時,亦被整個景色和裝置帶領着去感受。藉由水和光影,觀眾走進藝術館或從展廳出來之後,能夠稍微放鬆,觀賞這個世界級的自然景色,而作品所營造的開放性,不僅延續了中國畫中平面的「山水」形態,亦擴闊了觀看維港的體驗。在「打卡」之外,鄭重賓認為觀眾到訪藝術館時,也能抱着好奇心去體驗,再了解作品背後的歷史和故事:「對於這件作品,我認為只要它能打動到你,這就是最重要的。」

「鄭重賓《萬年景》──場域特定裝置作品」
日期:即日至4月12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四樓 大堂
撰文、攝影:鄭思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