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起,已經有多久沒很熱情地看古裝片。《喬峰傳》算不算古裝?但那應該是武俠片,看那一手斗轉星移,應該是套奇幻片;內地去年暑期檔的《蒼蘭訣》和《星漢燦爛·月升滄海》是古裝片了,但時代架空,小說改編寫的都是架空的氏族暗鬥和神仙魔尊的情情愛愛,後者參考東漢,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同是關心則亂的作品,但那似乎不像是那種看完會借古喻今,倒抽一口涼氣、像《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的那種改編歷史劇?今天古裝片還有很多查案類的,例如《風起洛陽》、《長安十二時辰》、《大唐女法醫》那一堆,不過醉翁之意在「柯南」,在此不贅。

香港從前也有很多古裝片,非武俠類的,照理應該是《爭霸》、《衛子夫》、《楚漢驕雄》、《尋秦記》、《金枝慾孽》、《宮心計》那一種。筆者家中改用電腦看OTT,沒預裝TVB多年,對上一套看的,應該已經是《延禧攻略》和《燕雲台》了,《延禧》節奏是港味但不算是港劇,也很難想像談宋遼古裝的《燕雲台》會是香港古裝片,頂多就是港人參與的作品,然而這些都很多年前了,今天要看所謂香港演員嚴肅古裝,除了食老本如薛凱琪挑戰《宮心計》這類尷尬戲碼,是要觀眾期待合拍片嗎?

不過有留意歷史劇種的讀者,都可能感覺得到內地戰爭片的充斥現象,不只《長津湖》,其實還有《胡同》,總之一切有可能歌功頌德的「當代歷史劇」就可以了,這種現象,對想看古裝片或者大氣歷史劇的筆者來說,是餓了相當久了。有時候電視台可能是避免踩地雷,就通盤時裝了,時裝、奇幻、時裝⋯對特定觀眾群而言可以說是相當「災難」的。

歷史劇災難級欠奉

在如此納悶之時,多看了日本的古裝片,算是苦中一點甜。日本古裝片統稱時代劇,泛指古裝,正月播的,可理解為跨年古裝片,至於一年一套的大河劇也是時代劇的一種,分別在於歷史考據更嚴緊,製作更龐大;去年堂堂完結、在對岸掀起熱潮的《鎌倉殿的13人》,與今年正在熱播的《怎麼辦家康》便是見證血淋淋權力鬥爭的時代劇,後者描繪了德川家康的一生,還有淪為俘虜,被逼陪睡的元康正室,有村架純飾演的關口氏純之女瀨名姬(即築山殿), 其悲哀的一生也即將展開。早前公布的「日劇奧斯卡」第114屆日劇學院賞,最優秀作品便是《鎌倉殿的13人》,最佳劇本也是《鎌倉殿的13人》的三谷幸喜,熟知大河劇的對他一定不會感到陌生,2016年的《真田丸》便是他的作品,當年也取得最佳劇本,今次是再下一城。近幾年的大河劇,最推薦的便是《鎌倉殿的13人》。

而大銀幕上也從來都不乏時代劇,早年喜歡的《隱劍鬼爪》、《黃昏清兵衛》和《武士的一分》三部曲,便是山田洋次電影化藤澤周平短篇小說的電影;新冠疫情期間延期一年多公映的《燃燒吧!劍》,便是改編自司馬遼太郎的同名歷史小説時代劇,飾演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的岡田准一,堪可比擬2006年NHK的正月時代劇《新選組!土方歲三的最後一日》的山本耕史,雖然兩者威嚴比起1999年由大島渚編劇和導演的《御法度》當中飾演土方的北野武,尤有所不足。

黑澤明的《七武士》和《亂》,小林正樹的《奪命劍》、北野武的《座頭市》、溝口健二《新平家物語》、1991年NHK改編吉川英治「私本太平記」的《太平記》也是心頭好,不知愛看武士片的你有沒有看過?然而這些已經太舊,經典即使再經典,多過數十年也只能是經典了,對年輕一代未必吸引,而且舊酒新造是要用點方法,最近看了2023年的正月時代劇《一擊》(Ichigeki)感覺就相當新鮮,而且有古典元素,在此推介一下。

黑澤明《七武士》

《一擊》以「落語」串連

《一擊》全劇用了所謂「落語」串連,「落語」即類似中國的相聲表演文化最初期的「單口相聲」,在日本是一種起源於江戶幕府時期的傳統說書藝術,由說故事的人(即「落語家」)一人坐在舞台(即「高座」)上,利用一些極簡單的道具(通常是扇子或手帕),一人聲演多角來講故事,與較隨意表達的「stand-up comedy」、「棟篤笑」、「脫口秀」、「chat show」那些形式並不一樣也不同時代。

《一擊》的原著改編故事本身說的是日本幕府末期,在剛大政奉還後的江戶,幕府私下讓農民「武裝起來」守護幕府的故事。我們經常聽到農民起義、發動農村包圍城市的故事,不過《一擊》演的卻是農民守護政權,幕府利用階級引誘農民訓練成為武士。

當時戊辰戰爭還未爆發,薩摩藩士嘗試利用自家派出的盜賊游擊隊挑起與幕府紛爭,而勝海舟則透過新選組隊員私下召集了7位渴望成為武士的農民,透過短期訓練成立「一擊必殺隊」,在幕府不能公開鎮壓薩摩藩士的情況下,對「盜賊」展開斬殺行動。與黑澤明的《七武士》不同,《七武士》中7位沒有藩屬的武士,受聘與農民共同抵抗山賊,當中只有一位假武士,至於《一擊》中的7位農民,對武士階層來說是一手不見得光的棄子,失敗以後農民拖累家鄉,沒有任何「正義」可言,相信除了觀眾以外,所有人對7位農民的命運毫無任何憐憫。

根據歷史記載,茨城縣富農出身的相樂總三,便是當時薩摩藩的浪士隊頭領,在戊辰戦争爆發前,以相樂為首的約500人浪士隊,包括脫藩浪士、農民等之眾便化身「盜賊」,聽命於薩摩藩在江戶生事挑釁幕府,政權與潛在反對勢力,私下互相干擾。雖然《一擊》戲中也有相樂總三,不過就沒有太明確交代背景(一般時代劇在歷史方面不會太嚴謹),總之《一擊》時間點設在幕府正式出兵前,還未走向滅亡,明治維新旭日初昇的時候。

對比上面提到的一些武士片,《一擊》雖然沒有是枝裕和的《花之武者》般輕盈,但也不算是太沉重的類別,更重要的是,此劇值得欣賞在以「落語」穿插其中,一開場便有「講談師」神田伯三助大家入戲:「話說幕府末年⋯」也許就像幻想有一天《毒舌大狀》都會分成好幾幕,變成類舞台劇,穿插說書人解說一樣:「此時鍾念華進來,如一朵精神頹敗的茶花,苦苦撐著無力的半身,快要凋謝在法庭冷冰的長凳上面;她跟曾潔兒的距離是無人知曉的,只有幽幽的眼神穿透了她們,於盡頭還有一絲餘溫⋯」

劇中「講談師」神田伯三

就《一擊》穿插落語,其實也不意外,皆因編劇便是日本鬼才導演宮藤官九郎,素有把傳統藝術融入戲劇的偏好。不是《池袋西口公園》和《小海女》,而是《虎與龍》,多年前的《虎與龍》便是黑道變落語家,宮藤官九郎將傳統落語融入時裝的經典。當年落語文化經他一提,也進入到廣大觀眾眼中。

古今共融 落語歷久常新

落語到了近年還有後續,2021年,歌手米津玄師為日劇《離婚活動(リコカツ)》創作的新歌《死神》,又重提古典落語題材《死神》,讓我年輕一輩也多看到這種傳統藝術,今天落語歷久常新,在日本,近年也多了女性投身此一傳統,搵唔搵到食是後話了。

《一擊》劇中演員如松田龍平演武士,只能算是演得中規中矩,演農民天才劍客的染谷將太,頗有幾分在大河劇《麒麟來了》中演織田信長的況味,跟即將上大銀幕扮信長的木村拓哉,霸氣外透是有點差別。不過《一擊》新奇在於把落語跨形式展開,拍出不一樣的時代劇,而這種古今共冶一爐的方式,香港人看在眼中,可能會覺得很「李居明」。

不過語說回來,古裝片也好,武士片也好,時代劇也好,有歷史劇看看就好了,畢竟世上百樣米千樣人,百貨應百客就好。再傳統的元素,有人承接,有人開創,有人願意Crossover,有人用心,就會有觀眾,那是多麼幸福的事啊。最怕是無以為繼,寫字的又一味吹捧唱好,根本無人再會為某一類片種「亮燈」。

撰文:佟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