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年代的人都會對科技產生一種恐懼,版畫、相機被發明時都會有人擔心會丟了工作,這些恐懼後來就會成為靈感或創意。科技一定會進步,而人類就是要不斷地適應,所以人的手是無可取代的。」—— 「大腦出租」

人工智能(AI)的便利與效率無容置疑,但同時在環球引起「取代人類」的擔憂及廣泛討論。手作在人類歷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由機器自動化走到數碼世代,手作與科技發展是二元對立嗎?幽默睿智的本地創意三人組合「大腦出租」,受邀把香港視覺藝術中心(vA!)改造成「手尋博物館」,七件用不同物料創作的破格展品或許會給你一點啟示。

一系列稀奇古怪的展品,由大型裝置、繪畫到拼貼雕塑,散落於vA! 不同樓層。最搶眼是頂層的巨手裝置,還有電腦鍵盤按鍵、搖控器按鍵拼貼而成的手雕塑、有關手的有趣畫作等等,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

「斬手」放下觀念

甫進入展館,第一件作品叫《放手》,一部偽切割工具要求觀眾把手臂放進去假裝「斬手」,刀切下來留下的是原子印記而不是切口,「切割功能」正好比喻「脫離」的概念,希望觀眾放下並以探索的觀念觀展。「第一件展品就要求觀眾切了隻手,將固有關於手的概念放下,然後再進來看,會覺得有一點衝擊或者意常不到的收穫。」視覺藝術中心一級助理館長黃家安(Geoff)說。

整個策展概念是與空間的對話,「大腦出租」特別利用貫通三至五樓的中庭,創作了一隻大手裝置名為《失手》(The Disappearing Hand)。

「《失手》是消失的手而不是真的失手的意思,那是我們貫徹整個展覽的中心思想與標籤。究竟在科技世代手是否真的消失了?如果是,它們用甚麼形態去重現?」「大腦出租」成員梁中堅(Kevin)解釋,在專注傳統視覺藝術形式的空間做這個展覽的時候,他們想探討手本身的重要性,或者手對於人有甚麼關係?「觀眾站在每一層、每一個角度都會看到這隻手不同的形態,加上天窗會滲透不同光線,令這作品在不同時間看都有不同效果。」

展覽中,「大腦出租」從動手實作的經驗中抽取手工製作的根本特質,包括自我面貌、人文精神的展現、講求直覺及與物料的互動,並將這些特質通過對三維打印(3D printing)程序進行一系列實驗性介入和干預,模糊手工製作和機器製作的界線。

有趣的是,3D打印與手作的概念近乎矛盾,一個有工匠式的温度,一個是程序組合,這是反諷還是藝術宣言?

「時代不斷發展,究竟大眾對於工藝思考去到哪個程度?他們會怎樣斷定一個工藝呢?究竟可不可以有機械創作呢?如果我用電腦花大量時間去做一個複雜的結構,造出來時它是工藝嗎?」 「大腦出租」成員張啟柱(Chu)如是說。他們認為活在網絡世界,人的手和電腦的手其實有一個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品以3D打印,同時以傳統手作創造了不同的層次,那是一種互動式結合。「我們發覺有一件事很特別:其實每一個年代都會有對科技的恐懼,當版畫被發明時是一種很高的科技,它可以很有效率地複製大量作品與文件;相機出現後,當時創作寫實畫的人也會擔心丟了工作。那些對科技產生的恐懼,後來就會成為創作的靈感或創意。科技一定會進步,而人類就是要不斷地適應,所以人的手是無可取代的。」Kevin堅定地說。

「人腦始終有其創作力,AI某程度上好像會啟發到我們大腦,我們會因為AI的出現做其他的創作或者善用它寫一個工具,做一些更加有趣的創作或產品,例如AI的像真程度很高,那人類是否可以做一些更加抽象的東西呢?我們認為AI與人類反而是一個互相影響的共生關係。」

反思機械工藝的靈魂?

另一件作品名為《未來手》(The Future Hand),呈現對手在未來的形態的想像。

《未來手》是一隻以立體光標(Cursor)砌成的大手,每一個光標連接光纖,接駁一個隨機播放的影像。「它的概念是對光標作為一個現實和虛擬中間連接的呈現,利用光標組成手掌形像化地去告訴你手的延伸可以從現實世界去到虛擬世界,兩者之間在互動。」Chu說。

「手的延伸」是有趣的主題,創作團隊將一些日常工具拆解,再重新構造成一隻手去表達概念。「例如滑鼠可以令到我們鑽進電動世界、叉或者筷子可以令到我們延伸去調配食物、鍵盤令到我們可以在電腦世界打字或做指令;然後再極端一點會不會變成其實連接電子的插蘇都是手的延伸?」

另外有一個作品名為《種手》(The Hands Garden),以3D打印不同形態的手,做成一個花園,反思何謂「機械工藝」(machine craft)。「我拉一隻杯的時候就像打一個印,有靈魂在裡面。如果在電腦的世界,電腦打印的時候,怎樣可以留下那個痕跡呢?我們利用3D打印,並在過程中加以干擾,製作了形形色色的手出來,觀眾會覺得是電腦做出來還是人手雕塑出來?」麥瑞然(Roger)侃侃解說。

Kevin接力解釋:「這正是有趣的思考空間,做陶瓷、版畫或者雕塑,它是有工匠或藝術家的溫度在裏面,如果用3D打印只不過是技術?我們認為只是媒體不同,創作者投入的心思、耐性、與技術搏鬥才可以得出的成果,我想不會比手作少。用3D打印來做的作品都有它的溫度,我覺得只不過是技術或者媒體不同了。」

與科技對話 空間變陣

「作為博物館,現在的科技潮流這麼快,AI、3D打印、數碼藝術,未來的展覽方式或者策展趨勢,絕難避免要促進科技和觀眾對話,希望大家敞開心懷去接受一些新穎的藝術品。」Geoff補充:
「我們覺得『大腦出租』過往創作的風格和做過的展覽很有趣,他們總是會想到一些我們想不到的東西,所以便構思借他們的大腦,為我們向來重視陶瓷、版畫等傳統視覺藝術各方面創作的這個空間變陣。」

遊走於設計師與藝術家之間,「大腦出租」強調以概念先行,拆解觀念以生活化的互動方式去說故事。「商品設計的出現是因為想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當我們創作藝術時,會更重視概念與觀賞角度,注入靈魂。兩個角色上是會有分別的,只不過這兩件事會一起發生,並行地去創作及設計。」Kevin說。

人工智能進化,人手技能會不會退化?大家或可以在「手尋博物館」找到頭緒。

手尋博物館

展覽:「vA!焦點 —手尋博物館」

日期:即日至9月18日(逢星期二休息)
地點:香港視覺藝術中心(vA!)(中區堅尼地道7A)
免費入場

採訪、撰文:鄭天儀
剪接:廖偉洛
圖片由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