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有一座富有綠意與創意的校舍正密鑼緊鼓興建中,它與常見的傳統校舍大有不同,走廊時深時寬,為學生們創造了一些小角落──休憩地區裏大小不一的梯級是孩子玩樂的新天地;天台上遍佈農地,成為了特別的教育區域,指導孩子能源如何再生、水怎樣可以再用,讓他們在課業間不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這座超越一般人想像的校園設計,來自建築師羅晋偉(Justin)之手。

「其實小學生每一天大部分時間也待在學校內,我們怎樣可以利用建築設計豐富他們這八個小時的體驗?」以建築設計去滿足孩子的童年,對大眾來說看似宏觀又遙遠,落在Justin手中,卻富有非常細緻貼心的考慮。「小時候,高年級的同學總覺得上課樓層離地下太遠,所以很少到地下操場玩,如果現在可以上天台玩,變相是鼓勵了學生更多地活動,充分體驗校園生活。」

建築設計是一門藝術 利用創意解難不斷

Justin娓娓道來他與團隊近來的得意之作──「前海媽灣十九單元九年一貫制學校」項目時,言談間難掩他對設計的熱誠,話裏也隱而提到建築設計與使用者的關係。Justin投身建築設計行業逾十年,兩地奔走,忙於參加大大小小的設計比賽,一切卻非為了穩定生活,而是源於對藝術的喜愛。

「其實我本身喜歡藝術,但我不禁思考:除了純美術之外,能否從另一種角度深入地認識藝術?」Justin最終選擇了建築設計,及後更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建築碩士學位,並一直從事建築師至今。「建築結合了藝術、環境及科技,是我心裏另一種演繹藝術的方式。」

「做建築師還可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貼地,例如要考慮如何利用空間、如何更環保地實現可持續發展,設計過程中又要運用許多想像和創意去解難,從中,我能看到一個有趣的未來。」

Justin與團隊中標的「前海媽灣十九單元九年一貫制學校」項目設計。

「在地性」 建築:融和環境 促進公民體驗

Justin入行十多年,見證了多個建築設計的「未來」。問到這行業最大的變遷,他回答是「在地性」。「其實不同人也想有一個建築物去代表自己城市的文化,尤其是很多亞洲設計師近年常沿用當地文化去創作,例如將傳統工藝元素與當地環境融合等……當我們思考怎樣把這些元素演繹於現代建築設計中時,其實也令建築設計在實用與美觀性之外,再加上另一層次。」

曾參加眾多設計比賽的Justin,發現在各種環境設計比賽中,評審都會十分重視參賽者作為一個設計師,如何精彩地演繹當地的文化元素。「所以我們每次都要研究很多背景資料及當地環境,這就是『在地性』。但與其說是『XXX元素=該地方的特色』,我更覺得這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想像用家在那個地方會經歷甚麼、怎樣經歷。」

在Justin「深圳龍華區書城」的得獎作品中,恰恰體現了他心目中的「體驗過程」:「在緩慢的步行過程中,你除了看到不同書架,也可以在某個角落看到對面的公園、看到室內外的空間連接……我在它的頂部製作了一些白色直條,這除了作為視覺元素外,也可以在遮陽的同時,隨太陽移動而引入自然光,其直線營造的陰影又會隨陽光移動。另外,設計時我們亦考慮過這地區的風通常由哪一個方向吹來,以便提供一個空氣得以流動的環境。」書城利用各種設計考量連結室內外的環境,令身於書城的使用者,也能在無形之間感受該城市。

「所謂的『在地性』,並不是直接以建築物代表一個地方,而是將建築空間的體驗融於環境,令你更了解整個環境及生活,讓大眾透過建築物與城市連繫。」

在Justin「深圳龍華區書城」的得獎作品中,恰恰體現了他心目中建築設計「在地性」的體驗過程。

大眾參與活用空間 為建築賦予新意義

當設計師千方百計為空間賦予意義,設計不同領域供人使用,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最驚訝的是,有時我們會在設計時想像大眾如何使用這個地方,但完成之後,他們卻發展出第二種用途。使用者有自己利用空間的方法,超乎我們所料。」

例如在書城中,每個書架之間也設有小空隙,原本Justin期望這是供一人閱讀的位置,但意外地看到,很多時候會出現兩人擠在一起的溫馨閱讀畫面;又或是精心設計的演講台階區域,竟成為了讓大眾休憩、孩子追蹤玩耍的地方。「這為我們帶來啟發:其實他們比我們更懂得利用空間,而空間的用途也可以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到了下一次設計時,自然就會研究和思考更多。」

Justin:「我最驚訝的是,有時我們會在設計時想像大眾如何使用這個地方,但完成之後,他們卻發展出第二種用途。使用者有自己利用空間的方法,超乎我們所料。」

赴英體驗多元文化 設計師匯集派對

Justin於2020年喜獲「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憑贊助遠赴英國倫敦建築設計公司Adjaye Associates工作。在多元文化交融、美術館雲集的倫敦,讓他大感驚喜的是當地設計師們熱情交流的風氣。

「你想像一下,一個像是香港駱克道似的地方,原本販售很多建築物料,突然間有一天,一群設計師會在那裏辦一個派對,並隨意走進一家店舖,取一些飲料,自由參與和聊天。你可以在一個極輕鬆的環境下認識到一些從事不同業務的設計師,甚至連賣廚具的供應商,都能進入這些場所與他人交流,營造很多可能性,設計師也會從中得到不同的啟發。在亞洲,相對少見這種歡迎任何設計師的休閒聚會。」

「在倫敦建築設計公司裏,有着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設計師,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很著重自己的個人特色,但同時也在尋找個人的identity,並將自己對identity的想法加入他們的設計之中。」

Justin獲獎後,遠赴英國倫敦著名建築設計公司Adjaye Associates工作。

窺探美術館運作 為建構城市文化載體繼續奔馳

除了把交流的經歷融入生活及設計,從而找尋自身的identity外,此次Justin亦有幸負責一個大型印度美術館項目。為了設計出更好的作品,他必需深入了解美術館背後的運作,因此他與客戶一起到英國多間著名博物館考察,期間更有機會進入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後勤區域,仔細了解藝術品來到美術館後,由鑑定到保養的整個流程。

「你可以了解到一個博物館的背後其實用了多少資源、多少空間、多少個工作室去完成這些後勤工作,這是平時不會體驗到的。」

「深入了解過後,我更加體驗到,要做好一個文化項目,這個過程其實需要涉及很多人、很多不同專業人士的努力。除了我們建築設計師及藝術家之外,亦包括很多畫商,甚至是儲藏、運輸的人。」了解工業運作後,能為工作者及大眾研精致思,建造出美感、實用並重,同時又能令大眾留下深刻記憶的建築物,絕對不是簡單之事,背後耗費的人力物力、心思與精力令人難以想像,而Justin也正在此而努力着。

大型印度美術館項目 Kiran Nadar Museum of Art

近年眼見不少同行漸漸轉行,設計師越來越少,Justin也一度反思:「投身設計行業,這個方向是否正確呢?」然而在這趟旅程之後,更堅定了Justin對設計的想法:好的建築設計不僅具有功能性作用,更能讓人認知自己和建築、環境及城市的關係,承載大眾對城市、對環境的記憶。

「我覺得現在做任何亞洲項目也好,我也會多想一點:怎樣更『在地性』?除了建築和環境的關係,我也希望它可以擁有更長久的生命,化身城市的identity與當時的文化載體,讓每一個前來的人都能體驗得到。我覺得只要擁有這些潛藏identity的空間,就能在人們之間創造出一種對話的空間。」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於「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

「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自2005年設立,是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贊助的「DFA設計獎」其中一個獎項計劃,旨在嘉許及栽培18至35歲具創意的香港設計師及設計畢業生。得獎者有機會獲得贊助,遠赴海外著名設計公司工作或海外院校進修,藉此一展所長並進一步提升其設計能力與專業知識。得獎者在完成海外工作或進修後,須回港為本地設計及創意產業發展作出貢獻。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6月28日下午5時
詳情:https://ydta.dfaawards.com/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