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富有情感與記憶──木的淡雅、橡膠的韌性、玻璃的脆弱,有時能夠連繫我們的觸感記憶,有時也會勾起某段與其相關的生活片段。
物品與材料的關係,從用家的角度來看,看似不值得深究,然而材料與人類的關係卻極為微妙,不但蘊藏個人記憶,更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推移。由史前人們常用的石頭、青銅,到現代的塑膠,以至近年興起的納米產品,不同材料的運用,標誌着歷史階段的轉變。
因此也可以說,材料的故事,也是人類的故事。
香港科學館近日首次以設計為題,與倫敦設計博物館合作,將其巡展帶來香港,並以科學的角度重新詮釋材料與設計的故事。展場內更特別搭建竹棚,充滿香港的特色,時任香港科學館館長(展品)劉啟業提到,這次將總長達1750米的竹融入展廳,希望以其堅固、具彈性且可生物降解的特性,帶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同時增添香港的元素。
展覽分成四個展區,由不同材料的起源和特性出發,再透過經典的椅子及餐具等各種生活用品、圖片、錄像及藝術作品,讓觀眾認識材料在人類手中如何巧妙地轉化成設計產品,再探討地球資源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並帶出及早在日常生活中作出可持續選擇的重要性。倫敦設計博物館國際協作部總監Chris Harris期望,展覽一方面讓設計愛好者觀賞產品本身的設計,另一方面也加入有趣的互動展品,鼓勵參觀者觸摸不同材質,感受它們背後的故事。

以互動方式 平衡科學與藝術
近年藝術科技大盛,一向以科學為主來策展的香港科學館,為回應藝術科技的潮流,也首度從設計出發,探討科學與藝術的關係。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作為倫敦知名的博物館,大多展示工業、時尚、建築設計等為主題的藏品,其首個巡展「天生我『材』── 材料科學與設計(Material Tales – The Life of Things)」探討現代生活的材料起源、用途和演變,正好成了籌辦這次展覽的契機。
「我們留意到設計博物館的展覽,覺得很合適,因為除了介紹科學理論之外,也可以展出藏品實物。」將倫敦的巡展帶到香港,劉啟業和Chris Harris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要在科學和設計兩邊取得平衡。「展覽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讓公眾知道日常材料的故事,因為很多人往往不知道材料的來源和用後的去向。」
設計聽來專門,但在這次的展覽中,普羅大眾也能透過親身的互動,進一步了解材料與生活的關係。「正如你在展覽中看到,這裏的展示分為兩個層次,一方面參觀者能夠純粹地欣賞設計對象本身,另一方面,展覽也透過提出問題和答案,以及各種不同可觸摸的物品,為年輕觀眾帶來有趣的互動。」Chris Harris形容展覽的特別之處時說道。「通常我們去博物館,都不能夠觸碰任何物件,但在這裏,你可隨意接觸部分展品,這是展覽上的一大突破。」

材料背後的情感與故事
由開採原料、製造產品,以至使用期間和之後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過度耗用地球資源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展覽講述了各種材料一生的故事;與此同時,一眾展品更融入設計元素,展示不同物品的設計特色。展廳的第一部分,懸掛了一個以人類頭髮製成的網袋,反映材料不僅具有功能性,在結合特殊的質地、特性或來源時,也能蘊藏着其情感特質。
最令Chris Harris印象深刻的展品,是一個舊式的撥輪電話:「我的奶奶曾有一個這樣的電話,她到現在還在使用。我記得我小時候也曾用過,那時我覺得那種材料對我而言是很陌生的,我不知道它是自然而生,抑或是人為所造。那時我年紀很小,大概才十歲,它對我來說不像是塑膠產品,而是一件不尋常的物件,所以這次展出的舊式電話對我而言具有一種特殊的意義。」
而劉啟業則提到展覽的最後一部分,一張圓形的桌子上放了不同產品,邀請觀眾猜想和配對產品所用上的材料。例如看似是塑膠所製的滑板滾輪,竟是以香口膠所造;經過消毒和加工的口罩,則能成為撿垃圾的夾子。「這就是設計的重要之處,以大家完全想像不到的方式,將材料變成有用的產品。」
從展覽講述的材料故事,觀眾能夠在觀察、觸摸和互動的過程間,重新思考日常物品與我們生活的關係,並認識創新的材料應用和產品製造的先進技術可創造出可持續的未來。




天生我「材」─ 材料科學與設計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一至三、五 : 10am – 7pm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 10am – 9pm
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香港科學館 特備展覽廳
票價:
星期一、二、五、六、日及公眾假期:標準票(成人):$30;團體票(20人或以上團體):$21;優惠票:$15;全日制學生$5
星期三:標準票(成人):$10;團體票(20人或以上團體):$7;優惠票:$5
博物館通行證持有人免費入場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