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透過設計,讓別人知道我們眼中的社會是怎樣的。」──李穎康
2020年,疫情之初,在動蕩與停滯之間,這年成為了一個影響全球的轉捩點。當時還是設計系學生的李穎康(Ben),選擇以書籍設計回應社會,創作出畢業作品《2020》探索Z世代對本土價值的看法:「我希望透過自身的視野,從年輕一代的角度出發,將我心目中的『香港價值』演繹出來。」
在功能性的作用之外,設計本身也能講述故事,甚至回應社會。《2020》一連擷取22個「香港價值」,用蠟作為主要的材質,呈現出一種可塑性,回應視光學中「20/20 Vision」的概念,再以設計的方式將之呈現,例如在「謙虛」一節中,Ben重新想像一套郵票,配以獨特的中文字體,呈現出年輕設計師的視野。這份畢業作品,其後更被提名為「導師之選」。


畢業之後,順理成章踏上設計之途的他,年紀尚輕已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BD85,看起來目標明晰,但原來Ben對設計的熱愛,是在修讀過程間逐步累積而成的:「最初的時候,坦白來說,其實我不是那樣喜歡,只是在讀書的每個階段上,總有不同的老師鼓勵我繼續投身設計,令我保持與不同的人溝通,然後慢慢就覺得──其實自己也很喜歡這一學科。」對Ben來說,求學路上印象最深的轉折,是2019年夏天到了泰國實習,透過與當地設計工作者的交流,令他對設計的喜愛也漸而成形。
將科技融於設計
作為年輕一代的設計師,Ben以具實驗性的設計態度及字體設計技巧,創作出不少極具個性的作品,例如為光州設計雙年展設計的旗幟、香港華仁書院「百週年校慶」的主視覺設計,以及為「Back Story Exhibition」設計的海報等。透過他標誌性的黑白色調,以及融入當代文化特色的作品,亦反映了設計來到當下社會,開始從實用與美學,進一步走向傳意、與社會連結。
近年,藝術科技成為不少設計師創作時的主要元素,越出平面的框架,為設計帶來更多嶄新的演繹。「很多時候,不是只有一種形式去做,我們也不需要局限自己於某一種風格之中,反而能夠依照每一次的情況來進行調整,或每次尋求一個新的方法去創作。」對於這種由靜態轉向數碼、動態的設計潮流,Ben樂觀表示:「近年新媒體的元素湧現,衍生各種新的技巧──我會覺得,Why not?可以去學習或嘗試,起碼創作時不需要過於重複。」

遠赴異國交流 帶着新視野返港求創新
帶着尋求創新的心態,2020年Ben獲得「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後,於去年憑贊助遠赴荷蘭和英國交流,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吸收設計的靈感。甫抵異國,Ben即能感受歐亞兩地的文化差異:「荷蘭和英國都是文化氣息相對較高的地方,他們會將很多資源放在文化發展上,例如他們會有很多博物館,而且到處都能看到海報和塗鴉。他們的文化根深蒂固,所以在那裏從事設計,感覺上會很舒服。」回首香港的設計風氣,往往求快、求準確、求清晰,較難接受具抽象意味的作品。
初到歐洲時,Ben自言不太熟習,例如荷蘭的設計經常著重顏色的多元,跟他以黑白灰為主的設計習慣有別,因而要重新學習和適應別人的做法。然而一段時間下來,認識了不同地方的人,令他回港後有了不同的看法,像是在設計上更著重與客戶的溝通,反思何謂「好的設計」。「如果沒有那筆贊助,我未必會走出那一步,遠飛他國進行嘗試。作為一個剛畢業的人,那段經歷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推動力,職業生涯上也因而進展得比較快。」



帶着交流的經驗回港,繼續從事設計,Ben希望香港不僅只參與外國的例子,而是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或許是因為文字上面的不同,所以香港很少人會創造如英文般多樣的字體,這也是我自己希望深入研究的範疇。」在文化、科技與藝術相互融合的世代,Ben的設計由探索「香港價值」,到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擴而充之,透過設計本身,也在回應切身的社會變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於「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

「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自2005年設立,是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意香港」贊助的「DFA設計獎」其中一個獎項計劃,旨在嘉許及栽培18至35歲具創意的香港設計師及設計畢業生。得獎者有機會獲得贊助,遠赴海外著名設計公司工作或海外院校進修,藉此一展所長並進一步提升其設計能力與專業知識。得獎者在完成海外工作或進修後,須回港為本地設計及創意產業發展作出貢獻。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6月28日下午5時
詳情:https://ydta.dfaawards.com/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The Culturist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