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看似平凡卻獨一無二,是時間的碎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女媧補天時,一塊棄而未用的石頭動了凡心,欲到紅塵經歷一番,到了夢盡,才驟覺萬境歸空。

小時候讀《石頭記》時,篆刻家 #馬召其 已被女媧補天的故事吸引,近年再讀,體會更深,感覺作者曹雪芹寫大觀園裏的人性同時,也在譏諷社會。石頭的光滑與稜角,變成了時間、經歷、回憶的載體。不過,現代人事忙,舉頭無空望明月,低頭只顧滑手機。

馬召其
篆刻家 馬召其

隨處可見的平凡石頭,其實每一塊都佈滿了周遭環境所刻下的時間痕跡。擅刻堅硬材料的馬召其,在全港十八區撿來形態各異的石頭,欣賞其觸感與機理,更復以傳統的篆刻功架雕刻成章,一組37件作品選取了《石頭記》中一些詞句,卻融合了香港各區的氣息,古今互聯。

方寸之石,隱藏了香港的縮影。「這些石頭有地盤滾流出馬路的、有修橋鋪路剩下的、有精衛填海多出的、有愚公移山時遺留的……我配以傳統攝影並以宣紙手工塗佈照相乳液方式及傳統黑白放大沖印,隔空、隔代、藉不同媒材,展開一場有趣對話。」馬召其由篆刻出發,進一步將篆刻crossover攝影,一共拍攝37塊石頭,然後將其影像放大,藍曬到宣紙上。

馬召其
他把自己鎖進黑房,花了半年時間,研究如何以宣紙沖曬出石頭的千嬌百態。

他把自己鎖進黑房,花了半年時間,研究如何以宣紙沖曬出石頭的千嬌百態——在宣紙塗抹顯影藥水,再用放大機曬出石頭影像。可是在宣紙上曬出影像很難,因為藥水很容易化開宣紙。幾個月不見天日,他在暗房開起紅燈不斷嘗試。最後曬出來獨有中國畫味道的篆刻照片,再加人手裝裱。

攝影與篆刻,兩種看似違和的中西方古今藝術結合,竟也能碰撞出具玩味的藝術品;馬召其又銳意以西方攝影和曬相,結合中國宣紙、裝裱和詩詞來創作當代篆刻作品,提醒城市人多欣賞身邊一草一木一石。

馬召其
文化者將帶來篆刻家馬召其的個展《石頭記》。

在這個星期舉辦的年度藝博Fine Art Asia中, 文化者將帶來篆刻家馬召其的個展《石頭記》,以37塊獨具個性的石頭,配以篆刻和攝影,由女媧補天的神話,一直穿越至當下香港,並貫穿不同媒介。石頭落於紅塵,現代都市猶似另一座大觀園,而鬧市之石,也可成器。

Fine Art Asia 典亞藝博 2023 - 馬召其個展《石頭記》

日期:10月5日至10月8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Hall 3E H11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