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中環海旁的一幅幅玻璃幕牆,反映著無盡的天空與鋼筋森林,突然閃現一個個搖動的圓形,撩撥了水上皎月,而它來自揚名海外的全港首幢摩天大樓「怡和大廈」(原名:康樂大廈)。這幢風景建築原來今年已 50 歲,別樹一幟的圓形玻璃窗設計及其俐落簡約線條至今仍然時尚,同時它亦見證著香港經濟轉變蘊藏無數集體回憶。
為慶賀此香港地標半百壽辰,怡和集團與置地公司合辦雙展覽,呈現大廈歷史的「圓緣半世紀」及由又一山人策展的「怡和大廈50前行——又一山人攝影日常」展覽正式開幕,展期到明年 1 月。

圓窗靈感來自藝術家
展覽以最奪目的 1,748 個圓窗出發,由當年建築師木下一(James Kinoshita,也是置地廣場的建築師)靈感開始,再延伸怡和大廈的歷史與香港變遷。1 樓「圓緣半世紀」中,首次公開展示了 17 件與怡和大廈建築歷史相關的藏品,包括公司歷史檔案部珍藏手繪大廈設計圖則、約 1973 年由香港知名平面設計師 Henry Steiner 所設計的市場推廣刊物、 1979 年電影《蜘蛛俠:龍之挑戰》於怡和大廈取景的相片和影像等,亦介紹了建築師木下一的設計概念及展示各種 19 世紀至今的剪報、舊照等,透過搜集資料追尋及研究怡和大廈前世今生,更是側寫了中環填海地皮的發展史。
怡和集團企業事務及可持續發展總監Jonathan Lloyd 形容樓高 52 層的怡和大廈是「維港一道獨特風景」,此獨特的外型吸引了不少首屈一指的國際企業進駐。
究竟何解有如此前衛的圓窗設計?木下一曾提到他受匈牙利裔法國藝術家Victor Vasarely的薰陶,此藝術家被譽為「奥普藝術」 (Op-art)的鼻祖和領袖,其作品在 1960 至 70 年代十分流行,當中充滿圓形和四方形,為探索運用幾何圖形和色彩造成視覺效果的藝術。木下一將這個藝術風格融入怡和大廈的外牆設計之中,一共設計了 1,748 扇圓形窗戶,令大廈外牆仿如一扇扇具中國傅統建築特色的 「月洞門」,形成如今「中西合壁」的美觀外型。
蜘蛛俠、猩猩王曾打卡 電影取景勝地
因為這千千圓窗的獨特設計,令當時的康樂大廈成為揚名海外的香港地標,更吸引不少電影以此摩天大廈取景,包括1977年的《荷京喋血》(the Amsterdam Kill )、1977 年的《猩猩王》(The Mighty Peking Man),港版金剛摧毀大會堂後爬上康樂大廈,當年製作費達 600 萬港元,同樣經典還有 1979 年經典的《蜘蛛俠:龍之挑戰》(Spider-Man: The Dragon‘s Challenge),其中電影尾段蜘蛛俠在康樂大廈攀爬至大廈頂樓,成為流行文化經典。
木下一進一步解釋圓窗概念:「就以竹為例,它就像建築物的樓層一樣,內裏中空,但層層分隔,外殼卻堅韌無比。假如你在竹竿上打洞,你會發現,圓孔能令竹竿保持最佳的堅韌度。」
地下有又一山人的「怡和大廈 50 前行——又一山人攝影日常」展覽,從人文角度出發,與建築師、平面設計師、長期租戶及資深員工訪談,以相片捕捉他們與怡和大廈的真實故事,展現他們的情誼與關係。人像攝影中亦穿插著又一山人以不同角度拍攝的怡和大廈,如模彷歷史古照重拍現今的怡和大廈,亦有常人不會留意到的有趣角度去拍攝怡和大廈,以富趣味且與別不同的角度去觀看這座地標,體現出乘載港人回憶的建築是「Timeless」的概念。
怡和大廈於 1973 年的建成開天闢地,率先以辦公大樓身份走入全新的維港填海地皮,創下當年不少的亞洲紀錄,深深影響了中環地段的生活與發展。政府早於 1903 年設下建築物高度限制,若要興建超過五層高建築物,必須得到港督會同行政局同意,所以香港早年的樓宇多是四層高加天台的設計。直到 1955 年,政府才放寬建築物高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1971 年 10 月 7 日康樂大廈開始動工興建,1973 年 4 月落成,成為香港首座劃時代的摩天大廈,1989 年一月易名為怡和大廈。
除了本次雙展外,十二月期間亦有特備導賞團,參觀中環標誌性建築物,讓觀眾從不同角度了解香港發展史。
「圓緣半世紀」展覽
日期:2023年11月2日至2024年1月4日
地點:中環康樂廣場1樓怡和大廈1樓
「怡和大廈50前行——又一山人攝影日常」展覽
日期:2023年11月2日至2024年1月4日
地點:中環康樂廣場1樓怡和大廈地下
特備導賞團
詳情:https://jh50.jardinehouse.com.hk/
攝影:陳以璇
部份相片由置地公司提供
||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請把 The Culturist 專頁選擇為「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