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攝影:鄭天儀(法國) 剪接:熊天賜
(部分為網絡圖片)

「我從來相機不離身,就算去買麵包亦然。」(I never, ever went out without my camera, even to buy bread.) ──法國著名攝影師Willy Ronis

2009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在殿堂級攝影大師Willy Ronis (1910-2009年)的悼念會上稱頌他是具人文關懷的攝影大師,「他用相機為一代又一代法國人留住了屬於人民的、富有詩意的法蘭西。」他鏡頭下的經典,無論是彎腰擰螺絲的工人、在天台上忘我接吻的戀人,還是騎在父親肩上遊行的女孩都成了攝影史冊或巴黎禮物店的「法國圖騰」,如今香港觀眾將會在「法國五月」展覧「從巴黎走到威尼斯」,欣賞到這大師逾一百張黑白照。

只要一息尚存 91歲還在拍照

林嘉欣在巴黎的美景下,娓娓道來Willy Ronis的藝術語言,
她最欣賞Willy以鏡頭記錄世間,裡面滲透人文關懷。

「威尼斯系列作品對Willy Ronis 很重要,因為那是他首次離開法國在異地拍攝。作品浪漫之餘,Willy也是一位很關注社會運動的攝影師,他關心戰後人民的生活,當中亦泛及很多温情。」法國五月文化大使林嘉欣跟 #文化者 在巴黎的美景下,娓娓道來Willy Ronis的生平,喜歡拍攝寶麗萊照片的嘉欣,也甚為欣賞Willy的藝術語言。

另一幅經典是1957年的《巴士底的戀人》,Willy拍攝巴士底天台的兩個戀人親嘴的一刻。
二人在照片拍攝後不久就結婚,Willy還經常到兩夫婦經營的餐館。(此為網絡圖片)

生於巴黎的Willy,父母是東歐移民到法國的猶太人,他自小學習小提琴,夢想是當作曲家。1932年因為父親患癌,剛服完兵役的Willy不得不放棄音樂,接手父親經營的照相館,後來更成為獨立攝影記者。

Willy 的成名作必要數1952年的《小巴黎人》,他在戰後不久的巴黎街頭,
捕捉到小男孩手執長法包奮力奔跑的瞬間。(此為網絡圖片)

「我特別喜歡他的一幅作品 Le Petit Parisien (1952年),是抓拍一個小朋友拿着法國長麵包在奔跑,下面的剪影讓構圖活起來,襯托孩子的影子彷彿跳起的模樣,反映小小的巴黎人就是喜歡買熱騰騰的新鮮法包,他捕捉了這種非常具活力的情景。」嘉欣說,Willy 的經典座右銘是:「沒有一天出門不帶相機的,直至91歲還在拍攝,因攝影是他生命的一切。」

拍寶麗萊是場未知旅程

林嘉欣20多年前得到父親所贈的寶麗萊相機後,也愛上拍即影即有相,
中間等待的瞬間是一場未知而剌激的旅程。

有多年以寶麗萊記錄身邊事物經驗的嘉欣透露,她的第一部SX70的寶麗萊相機是爸爸所贈,早在廿多年她並未踏足本港前。「我覺得寶麗萊的概念很浪漫,它關注的是時間,要等相片呈現出來至少等十分鐘才能顯影出來,猶如走進一趟未知的旅程。」

數碼科技如此發達,人人手執手機到處抓拍都叫大師,但嘉欣偏偏懷念舊時生活的美好,尤其是當攝影並未太普及的曾經。「我覺得現在的攝影師和昔日的不同,是瞬那的等待。Willy Ronis也沒有擺拍過他的對象,不像我們在影棚打燈有背景、有道具,他習慣等待,等待最啱的時刻才按快門,我覺得這是很可貴的事情,在廣場等一束日落的光、等珍貴一刻發生。」

對嘉欣而言,無法預測與未知的結果引人入勝,帶給她生活的驚喜。

嘉欣的攝影作品
(來源:林嘉欣官方Facebook)

是次展覽的策展人Matthieu Rivallin 在Willy 的晚年與他認識,見證他一息尚存也不放下相機。「他一直嘗試拍攝彩色照片,但沒有公開,直至2001年因為行動不便、不忍看到自己拍的照片失焦,才不得不放下相機。」

策展人Matthieu Rivallin 與晚年的Willy成為忘年交,他說Willy拍照拍到90多歲,
直至到行動不便、相片失焦才不得不放下相機。

法國五月《維利‧羅尼的攝影之旅——從巴黎走到威尼斯》

日期:5月31日至8月25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費用:免費

Copyright © 2019 The Culturis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