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邱良是很喜歡小孩的,不然他無法出一本全都是小孩的影集,1992年他出版《爐峯故事》時已經在籌備《飛越童真》這本影集。」攝影師李家昇回憶攝影師好友邱良時說。《飛越童真》的封面照《笑口常開》,邱良其實早已登在他的首本影集《爐峯故事》之中,這張1965年黃大仙天台學校攝下的照片,紀錄了黃大仙徙置區的曾經,但邱良選擇在1990年代沖印出來,與此同時沖印出一系列1960年至1970年的「香港故事」,這還得由李家昇說起。

-1.jpg?fit=640%2C746&ssl=1)
兩代人兩回事
「我就是經過影相,幾乎不會掉頭,遇到就遇到,這點和邱叔很不同,他會等一個最好的時刻影相。」李家昇和邱良的攝影可以說是兩個年代、兩種手法、兩種取材的對照。他們同樣以香港為主題,但邱良的照片似小說,充滿故事耐人尋味;李家昇的照片似詩詞,讓人心生漣漪勾起點滴回憶。
邱良作品《自得其樂》(攝於深水埗街頭,1963年) 李家昇作品《中環中午》(攝於中環街頭,2017年)
邱良的攝影以紀錄為主,擅於捕捉人物;李家昇反而鍾情物件類。李家昇說:「我的照片不是完全沒有人,不過人的元素對我來說不是主要,如果你看到這次展覽的照片,有我在2016年和2017年兩次回港時,途中很隨意拍下的照片,對我來說拍只是我創作的一個小部分,主要是編輯的部分。」為免令作品重覆,李家昇每次編輯只會用數小時,然後翌日繼續,主要是讓思緒沉澱。

與邱叔結緣
移居多倫多多年的李家昇,話語中自然流露一份和邱良的友共情:「我本身對出版有興趣,所以和邱叔很聊得來。」邱良年紀比李家昇大13年,他的一聲邱叔反而顯得十分親切。兩人廿多年前在展覽場合認識,李家昇笑說邱叔經常去看展覽,很容易就會碰見他,不過李家昇當時倒也沒想過他們往後會有這麼多次合作。

邱良的大半生和攝影都被一條線連繫着,他當過邵氏旗下《南國電影》月刊的攝影師;他在1973年創辦《攝影生活》月刊;他1980年到《攝影藝術》擔任總編輯,李家昇也曾於《攝影藝術》撰寫專欄。提起這位老朋友,李家昇第一時間說的就是影集:「其實當時香港影集很少,邱叔他自己做出版,他編雜誌,他很早就開始組織了自己的照片做了兩本書,後來1993年我做展覽時他又幫我出了本書。」影集要用比較好的紙,成本自然高昂,他坦言當年出影集市場根本無法支持,只是一種讓自己作品更多人知道的途徑。

時代做就市場
當年沒有市場的不止影集,李家昇遙想1995年在香港辦OP Print Program 前,他形容照片在香港同樣是沒有市場,沒有需要,「香港人沒有買照片的習慣,一般攝影師亦都很少照片的知識。」他坦言那些年按下快門後,大多只會是塵封在菲林上的故事。
而OP 幸運地搭上時代的順風車,OP 主要是做當代攝影,參考西方處理照片的方法。李家昇每季請來10位攝影師,同時會出一本小冊子作宣傳,每次照片用8×10做起點限量做20版,攝影師可以互相交換作品,剩下的用來作展覽和出售以支持整個計劃的運作,因為沒有一個攝影畫廊的定址,所以都是用外面的空間做不同的展覽,在藝穗會辦過,在傢私舖也辦過。
基於反應良好,很快李家昇便開始整理邱良、顏震東和麥烽等前輩攝影師的作品,同樣是8×10的方式,適逢香港時代的轉捩點,他們一系列1960年代前後的照片賣得很不錯。李家昇仍清楚記得:「其實當時買相的人多是外國人,剛好1997年前幾年很多原來在香港工作的外國人要離開,他們想留一個好的回憶。」外國人原本就有買照片的知識或習慣,因為這樣的時間點造就出香港當時有一個這樣照片市場,同時亦讓他有機會收藏一系列邱良親手曬的珍貴照片。1997年邱良意外離世,他親手曬的照片大部分都沒有達到照片註有版數的限額,令每張照片更加難得。
「香港影像‧兩代觸覺:邱良‧李家昇」展售會
日期:即日至6月25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早上10時至下午6 時
星期六早上11時至下午5 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一座五樓
採訪、剪片:余日一 拍攝:熊天賜、余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