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介紹,工筆化為減筆畫,主要是民間工匠為符合低成本生產的要求,
意想不到變成另一種藝術風格。

已故現代主義建築大師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Less is More」,已經泛濫至各個界別。在藝術歷史的洪流中,我們又如何理解這金句的道理?

一新美術館正在舉行的展覽《中國簡筆畫:簡筆畫青花.謝之光簡筆畫》或許能給予大家新的啟示。由「雲泉簃」所藏超過160件明清民窰製作的青花瓷,crossover 20多幅現代上海畫家謝之光的簡筆畫作品,相映成趣地呈現簡筆的意境。

20多張謝之光的簡筆畫,與百多件瓷器相映趣。

簡筆畫又稱減筆畫,早於南宋時期出現,用筆粗獷簡練,只以寥寥數筆已捕捉所繪對象的特徵,既寫意又不失形似。是次展覽以「簡筆畫」為主軸,突顯民窰青花瓷上簡單而抽象的圖畫,配合謝之光晚期的簡筆畫,讓大家欣賞在不同素材上的寫意風格。

明清兩代是燒造青花瓷器的高峰時期。展出的百多件日常瓷器,雖然品質及畫工不及御窯產品,但從不同的紋飾可窺的藝術魅力、寫意的畫風和豐富的題材使作品妙趣橫生。以明晚期流行的嬰戲圖為例,畫師以大小圓圈代表頭顱與軀體,幾根線條表達頭髮和四肢,造型抽象但生動,盡顯民間工匠的創意。

民間清花於明清兩個時代均退繁密複雜為簡。

有趣的是,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介紹,複雜的工筆化為簡筆或減筆,主要是民間工匠為符合低成本生產的要求。

「他們除採用品質較次的瓷土和釉料外,並在繪畫裝飾時,運筆迅速,力求短時間內完成所有工序。筆工減了,畫面變得粗疏,卻無形中增加寫意的趣味。」Less is more,因減無形中增加寫意的趣味,把圖樣抽象化,竟加深了意境,提高了神韻,這是民間工匠所意想不到的成就。

(左)和合二仙圖瓶,是清代早期之物,瓶底飾「成化年製」。
(右)《織繡美人圖》出自謝之光早期手筆,顯示其工筆、意筆皆有功架。

受吳昌碩及齊白石的畫風影響,謝之光喜以篆書圓潤的筆法勾勒花形,又以較豔麗的顏色點花,所繪的花鳥走獸帶有幾何形象,樸拙有趣。

撰文、攝影:馬如風

《中國簡筆畫:簡筆畫青花.謝之光簡筆畫》展覽

日期:即日至10月5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一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一新美術館(九龍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4樓)
免費入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