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廂中國畫家常玉的巨作《五裸女》,在拍賣場破自身畫作最高價紀錄,連佣金以3億港元成交;而另一邊廂韓國畫家金煥基的唯一雙聯屏畫作《05-IV-71 #200(宇宙)》,更是刷新了韓國藝術品最高價紀錄,以破1億港元的姿態連佣金成交,以乎意味韓國藝術在拍賣場上將會吸引更多眼球聚焦。
「達摩祖師面璧九年得道,而我畫了數十年水珠,雖不能悟到達摩的境界,卻也賺到了一個美術館。」——韓國藝術家金昌烈

近日遊走其他拍賣預展,眼見精品無數,但唯獨這位韓國殿堂級畫家作品讓我停下腳步。金昌烈(Kim TschangYeul)生於1929年的韓國,曾旅居紐約,後移居法國。在他創作生涯中,一系列以水滴為題材的作品響譽國際,更讓他獲得「水滴畫家」的美譽。時至3年前,金昌烈美術館亦於濟州島正式開幕,更加確立了他對韓國當代藝術的貢獻。
水滴,他一畫就半個世紀。
在1972年時,他的水滴系列作品經歷了一次概念轉換,他筆下的水珠不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以大小、數量、形態不一地去訴說他從生命中感悟的哲理。畫法上他亦加入了光影概念,以及嘗試運用不同材質去創作,續步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

1980年代,更將水滴與中文字結合,這一舉動令他的作品內容更豐厚。他生於亂世,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但又受過中式儒家教育思想洗禮的文化背景,再加上西方的藝術文化衝擊,在這時期後的水滴系列作品中,多方濃烈的文化交融,配上充滿禪意的表現手法,畫作的生命力躍然於畫布上,但同時讓人沉靜下來。

藝術家本人亦曾說過:「畫水珠的過程,像是溶解所有雜質,讓水珠回到一種『無』的純淨狀態。當所有憤怒、焦慮和恐懼達到『無』的瞬間,我們便會感到平和與舒適。」其實創作過程同時也是他心靈上的慰藉,亦是如今人們難得的一刻沉靜。

求靜是一面,但對畫家本人同時有另一面意義,金昌烈一直尋找自我毀滅的表現方式。水珠在現實中基本只是出現於一瞬間,然後就了無影蹤,如今金昌烈呈現的往往就是水珠溶於紙上或散落四周前的最後一刻。人們或許以為是浮於畫上,但其實卻是落於畫前的最後一𣊬,這是仿如金昌烈人生中的所有文化領悟,配上他生命脆弱與絢爛的留影。
撰文:余日一(部分圖片由首爾拍賣提供)